本套“世界文學名著青少年必讀叢書”,在精選的書目上花了不少功夫,然后又由一批浸潤文學已久的作者進行縮寫。這種縮寫,既要忠實于原著,又要以淺顯簡潔的形態(tài)讓廣大興趣各異的學生都能夠輕松地閱讀,快樂的品賞。有的學生讀了這套叢書后發(fā)現(xiàn)自己感興趣的是其中哪幾部,可以再進一步去尋找原著。因此,精華的提煉,也就成了進一步深入的橋梁。《西游記》產生于16世紀的中國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年)時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作者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居士,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此小說是吳承恩中年時期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chuàng)造以及后期的潤色而成。它把原來的以唐僧取經為主的故事.改為了以孫悟空為主的戰(zhàn)天斗地史。小說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杰出代表的《西游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游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tài),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钡拇_如此。通過《西游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xiàn)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chuàng)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xiàn)出人民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征,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里的黑暗勢力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