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人中,體現為兩個狀態(tài):一種就是圣人;可以“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边@種人不用處心積慮就可以獲知事物的根本,行為中體現的就是道的本性,做什么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地合乎尺度,而不用費心地去較長論短,然后才衡量出“中道”的位置。毫無疑問,這種人很少,世面上我們難得一見。另一種就是一般修道的人(誠之者)、也就是我們這些人了。如果不勉就不能中,不思也不能得,無論是品德修養(yǎng)和行為素質,都遠遠達不到“道”的要求。那么才需要熏習、需要“格物致知”、需要“擇善固執(zhí)”了。說來就是因為有“自我”的的私欲、習性的存在。我們日常里體現出來的那個自然,決非人家“圣人”的那個自然,而是神性、人性甚至于動物性混合出來的自然,所以就必須要“修為”了,修道,就是要不斷剔除自我身上那些虛妄而不真實的東西,也就是六祖所說的“直心是道場”,這個“直心”和“誠”是一個意思。都是叫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私心去拐彎抹角、蒙昧事物的真相,要坦蕩地面對這個世界,這樣本性的智慧才能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