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音樂經過長期的積淀,進人了奏鳴曲(sonata)時代,它呈現(xiàn)出了一個規(guī)程式的清晰脈絡: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尾聲許多偉大的作曲家都試圖用這種一唱三嘆式的曲式詮釋一個主題,即主旋律,這種曲式影響了無數的音樂作品,直至發(fā)展到音樂的最高境界一交響樂(symphony)。交響樂一直是人類表達思想、情感的宏偉媒介,而交響樂作品因其思想性、藝術性、哲理性,以及力量、視覺與情感范疇,在音樂史上無可匹敵,而它本質上是一首為整個管弦樂團編寫的奏鳴曲。而語言的發(fā)展史遠比音樂久遠。在世界文明史中,語言曾是武器,曾是號角。它可以猶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給人酣暢淋漓的感覺,也可以仿若幽咽泉流,如凄如訴,讓人潸然淚下。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演講是人類語言魅力的最好表現(xiàn)形式。但當我們在比較古今無數的傳世名篇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遵循著“起——承——轉——合”的規(guī)則,而這與音樂的曲式似乎在時空的軌跡中重合了!很難說是誰模仿了誰,誰抄襲了誰,因為這恰恰是自然界規(guī)律的藝術化成果。樂音教學法正是立足在這個高度上,希望在語言、文字體系和音樂中尋找一個辨證統(tǒng)一的結合點。音樂、語言、文字、人性,雖然名稱各異,但它們的本質中有一種相通的東西。我們希望能夠追根溯源,以宏觀的眼光為它們的結合找到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