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網絡與數(shù)據通信網絡組建與管理網管員必讀:服務器與數(shù)據存儲(第2版)

網管員必讀:服務器與數(shù)據存儲(第2版)

網管員必讀:服務器與數(shù)據存儲(第2版)

定 價:¥59.80

作 者: 王達 編著
出版社: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網管員必讀系列
標 簽: 計算機網絡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21050527 出版時間: 2007-10-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64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第1版的基礎上全面更新、改版而成的,仍然是目前圖書市場中唯一一本全面介紹硬件服務器的IT圖書。本書針對近兩年來所出現(xiàn)的新服務器、數(shù)據存儲技術、產品和應用方案進行了全面更新,相對第1版來說更新比例在70%以上。
  本書包括兩大部分:硬件服務器與數(shù)據存儲,共15章。在硬件服務器方面全面地介紹了硬件服務器處理器、I/O總線、處理器擴展、服務器容錯、服務器群集、服務器負載均衡等方面的技術、產品和方案;而在數(shù)據存儲方面,則全面地介紹了磁盤陣列、DAS、NAS、FC-SAN、IP-SAN、FCoE-SAN、虛擬存儲、數(shù)據容災、數(shù)據備份與恢復等技術、產品和方案。本書是讀者自學和培訓機構在硬件服務器與數(shù)據方面最佳的選擇。
  本書可以作為各類大專院校、網絡應用培訓機構的教材使用。本書還配備自學、教學課件,供大家免費下載,下載地址為:www.fecit.com.cn的“下載專區(qū)”。

作者簡介

  王達,1992年大學畢業(yè),十多年來一直筆耕不輟,發(fā)表過千余篇以技術專題為主的文章,出版過多本以網絡為主的計算機圖書。曾是、天極網、IT168、e800和《電子世界》等媒體的專欄作者。其作品深受讀者喜愛,獲得了不少榮譽。個人所獲榮譽:2004年度:在華儲網年度評比中獲得“讀者最喜愛IT圖書作者”稱號;2005年度:存電子工業(yè)出版社飛思公司年度評比中獲得“最佳作者”稱號;2006年度:獲得第二書店“輸出榮譽獎”。編著圖書所獲榮譽:2004年度:《虛擬專用網(VPN)精解》、《網管員必讀——網絡基礎》和《網管員必讀——網絡應用》獲得華儲網年度評比“讀者最喜愛IT圖書”稱號;2005年度:《網管員必讀——超級網管經驗談》獲得華儲網年度銷售排行第三名;2005年度:《網管員必讀》系列圖書獲得華儲網年度評比“讀者最喜愛lT圖書”稱號;2005年度:《網管員必讀》系列圖書在第二書店年度最權威評選中全面上榜,成績優(yōu)秀;2006年度:《網管員必讀》系列圖書在第十三屆圖書博覽會上獲得“2005年度輸出版優(yōu)秀圖書”獎;2006年度:《網管員必讀——超級網管經驗談》被評為“2006年度全行業(yè)優(yōu)秀暢銷品種”。

圖書目錄

第1章 服務器基礎   1
1.1 服務器概述   2
1.1.1 服務器簡介   2
1.1.2 服務器的“四性”   3
1.2 服務器的主要性能和
外觀特點   4
1.3 服務器的分類   8
1.3.1 按應用層次劃分   8
1.3.2 按處理器架構劃分   13
1.3.3 按處理器的指令
執(zhí)行方式劃分   15
1.3.4 按服務器結構劃分   17
1.3.5 按服務器用途劃分   20
1.4 刀片服務器技術   21
1.4.1 刀片服務器的
集群原理   21
1.4.2 刀片服務器相對于
傳統(tǒng)集群的優(yōu)勢   22
1.4.3 “刀片”標準之爭   24
1.4.4 刀片服務器與機架
服務器優(yōu)勢比較   26
1.5 幾種通用服務器技術   28
1.5.1 服務器硬件冗余技術   28
1.5.2 熱插拔技術
(Hot Plug)   31
1.5.3 診斷技術   32
1.5.4 智能監(jiān)控管理技術   32
第2章 服務器處理器技術   35
2.1 IBM Power/PowerPC
處理器   36
2.1.1 IBM Power系列
處理器   36
2.1.2 IBM PowerPC系列
處理器   40
2.2 Sun SPARC/UltraSPARC
系列處理器   42
2.2.1 Sun公司的成長史
簡介   42
2.2.2 Sun SPARC系列
處理器   43
2.2.3 Sun UltraSPARC
系列處理器   43
2.2.4 UltraSPARC T和SPARC64
Ⅵ系列處理器   49
2.3 HP PA/Alpha處理器   51
2.3.1 PA-RISC系列處理器   51
2.3.2 Alpha系列處理器   53
2.4 Intel的服務器CPU   54
2.4.1 Pentium Pro處理器   55
2.4.2 Pentium Ⅱ Xeon
處理器   55
2.4.3 Pentium Ⅲ Xeon
處理器   56
2.4.4 Xeon處理器   56
2.4.5 64位至強處理器
Nocona   57
2.4.6 Xeon MP處理器   58
2.4.7 Itanium/ Itanium2
處理器   59
2.4.8 雙核Xeon處理器   61
2.4.9 四核Xeon處理器   67
2.4.10 雙核安騰處理器   68
2.5 AMD服務器CPU   70
2.5.1 Athlon MP處理器   70
2.5.2 單核Opteron處理器   73
2.5.3 雙核Opteron處理器   75
2.5.4 AMD 四核Opteron
處理器系列   79
2.5.5 AMD多核處理器
發(fā)布計劃   81
2.6 IBM Power6處理器技術   82
2.6.1 Power6技術特性   82
2.6.2 IBM Power6的
創(chuàng)新技術   83
2.7 Sun UltraSPARC T1技術   84
2.7.1 服務器處理器
市場的變遷   85
2.7.2 UltraSPARC T1的
新技術   85
2.8 Intel的雙核/四核處理器技術   87
2.8.1 Intel虛擬化(Intel VT)
技術   88
2.8.2 I/O AT(Intel I/O加速)
技術   90
2.8.3 Intel FB-DIMM技術   92
2.8.4 Intel Xeon 5100
系列技術   93
2.9 AMD四核Opteron技術   100
2.9.1 真正的四核心   100
2.9.2 SSE和浮點
性能翻倍   102
2.9.3 更高級的分支
預測器   104
2.9.4 更快的加載技術   105
2.9.5 更快的內存控制器   106
2.9.6 新的預取器   106
2.9.7 全新三級緩存架構   107
2.9.8 AMD虛擬技術加強   108
2.9.9 高級電源管理   109
2.10 64位處理器技術   110
2.10.1 什么是64位技術   111
2.10.2 64位運算的
主要優(yōu)勢   111
第3章 服務器內存技術   115
3.1 DDR內存   116
3.1.1 什么是DDR內存   116
3.1.2 DDR2標準   116
3.1.3 DDR3標準   121
3.2 通用服務器內存技術   124
3.2.1 奇偶校驗技術   124
3.2.2 ECC內存查
糾錯技術   125
3.3 IBM服務器內存技術   126
3.3.1 Chipkill內存技術   126
3.3.2 大容量、高速度
技術   127
3.3.3 IBM內存保護(Memory
ProteXion)   128
3.3.4 IBM內存鏡像(Memory
Mirroring)技術   129
3.4 HP服務器內存技術   129
3.4.1 HP新ECC
內存技術   130
3.4.2 HP在線備份
內存技術   130
3.4.3 HP鏡像內存技術   134
3.4.4 熱插拔RAID內存
(Hot Plug RAID
Memory)技術   136
3.5 主要服務器內存模組技術   139
3.6 FB-DIMM內存模組技術   142
3.6.1 現(xiàn)有內存架構
DIMM的不足   143
3.6.2 FB-DIMM互連架構   145
3.6.3 FB-DIMM內存
存取模式   145
3.6.4 FB-DIMM體系
架構的特性   147
3.6.5 FB-DIMM內存的
優(yōu)勢和不足   148
3.6.6 FB-DIMM2架構
最新動態(tài)   151
第4章 服務器I/O總線技術   153
4.1 計算機總線技術的
發(fā)展歷程   154
4.1.1 ISA總線時代   154
4.1.2 PCI總線時代   155
4.1.3 AGP總線時代   156
4.1.4 PCI-E總線時代   157
4.1.5 智能輸入/輸出
(I2O)技術   158
4.2 主流系統(tǒng)總線技術簡介   159
4.2.1 3G I/O(PCI-Express)
總線簡介   159
4.2.2 AGP 8X總線簡介   161
4.2.3 InfiniBand總線簡介   163
4.2.4 PCI-X總線簡介   164
4.2.5 HyperTransport
總線簡介   166
4.3 InfiniBand總線技術   166
4.3.1 InfiniBand總線
體系結構   167
4.3.2 InfiniBand體系結構的
設備層次   169
4.3.3 InfiniBand高速
通信原理   170
4.3.4 InfiniBand結構的
網絡化I/O技術   171
4.3.5 InfiniBand的優(yōu)缺點   172
4.4 PCI-X總線技術   173
4.4.1 PCI-X總線結構   173
4.4.2 PCI-X總線的前景   174
4.5 PCI-Express總線技術   176
4.5.1 PCI總線的不足   176
4.5.2 PCI-Express總線
體系架構   178
4.5.3 PCI-Express總線的
分層結構   180
4.5.4 PCI-Express總線
物理結構   186
4.5.5 PCI-Express 2.0/3.0   187
4.5.6 PCI-Express
總線的優(yōu)勢   188
第5章 服務器處理器擴展技術   191
5.1 計算機擴展技術概述   192
5.1.1 并行擴展概述   192
5.1.2 并行擴展技術的分類   193
5.1.3 服務器擴展所要考慮
的3個主要方面   195
5.2 并行擴展技術   196
5.2.1 并行計算模型   196
5.2.2 并行計算模型比較   198
5.2.3 并行計算架構   199
5.2.4 并行機存儲結構   200
5.3 雙處理器(DP)技術   202
5.3.1 支持雙處理的Intel
處理器   203
5.3.2 如何識別支持
雙處理的處理器   204
5.3.3 支持雙處理的主板
需要什么   205
5.4 SMP對稱多處理技術   206
5.4.1 SMP技術概述   207
5.4.2 SMP系統(tǒng)對處理器
的要求   208
5.4.3 實現(xiàn)SMP的
其他條件   210
5.4.4 SMP擴展技術的
主要不足   211
5.5 Intel至強處理器MP   211
5.5.1 Intel Xeon MP
處理器概述   211
5.5.2 Xeon MP處理器的
使用環(huán)境需求   212
5.5.3 集成基于Intel至強
處理器MP的系統(tǒng)   214
5.6 MPP、COW和DSM
擴展技術   215
5.6.1 MPP擴展技術   215
5.6.2 機群(COW)
擴展技術   217
5.6.3 分布式共享存儲處理機
DSM擴展技術   218
5.6.4 4種并行擴展
技術的比較   219
5.7 NUMA擴展模式   220
5.7.1 NUMA技術概述   220
5.7.2 IBM NUMA-MBB
擴展技術   221
5.7.3 NUMA與SMP的
關系   223
5.7.4 NUMA技術在IBM
服務器中的應用   224
5.8 IBM企業(yè)級X架構的
“按需擴展”技術   225
5.8.1 Xpand On Demand
(按需擴展)理念的
產生背景   225
5.8.2 Xpand On Demand
(按需擴展)原理   226
5.8.3 IBM第二代企業(yè)級
X架構   227
5.8.4 IBM第三代企業(yè)級
X架構   228
5.8.5 Remote I/O(遠程I/O)
技術   230
第6章 服務器的選購   233
6.1 服務器選購綜述   234
6.1.1 企業(yè)對服務器的
應用需求   234
6.1.2 服務器選購前的準備   235
6.1.3 服務器的選購考慮   238
6.1.4 服務器組件的選擇   240
6.2 Web服務器的選購   242
6.2.1 Web服務器的選購
注意事項   243
6.2.2 Web服務器系統(tǒng)
基礎架構   244
6.2.3 Apache HTTP Server
方案及服務器選擇   245
6.2.4 IIS + ASP/ASP.NET +
Access/SQL方案   248
6.3 數(shù)據庫服務器的選購   253
6.3.1 數(shù)據庫服務器
選購考慮   253
6.3.2 Oracle數(shù)據庫系統(tǒng)
服務器選購   255
6.3.3 IBM DB2服務器
選購   259
6.3.4 SQL/Access數(shù)據庫
服務器選購   262
6.3.5 其他數(shù)據庫
軟件簡介   265
第7章 服務器集群技術、
方案與配置   267
7.1 集群基礎   268
7.1.1 服務器集群
技術概述   268
7.1.2 典型集群結構   269
7.1.3 服務器集群
技術的優(yōu)勢   271
7.2 服務器集群的
故障轉移方案   272
7.2.1 故障轉移解決
方案考慮因素   272
7.2.2 故障轉移原理   272
7.2.3 故障轉移解決
方案示例   275
7.3 服務器集群的負載
均衡方案   276
7.3.1 負載均衡概述   276
7.3.2 服務器集群負載均衡
所需考慮的因素   278
7.3.3 服務器集群負載均衡
會話狀態(tài)管理   278
7.3.4 服務器集群負載均衡
方案類型和結構
轉換示例   280
7.3.5 服務器集群負載
均衡優(yōu)缺點   281
7.4 服務器集群負載均衡
方案設計   282
7.4.1 服務器集群負載
均衡方案設計考慮   282
7.4.2 構建服務器集群
“級”   282
7.4.3 單級向多級調整的
方案示例   283
7.5 微軟Windows系統(tǒng)的
群集服務   287
7.5.1 Microsoft群集服務   287
7.5.2 網絡負載平衡
(NLB)   289
7.5.3 組件負載平衡
(CLB)   290
7.5.4 Application Center
2000   292
7.6 第三方服務器集群的
創(chuàng)建與管理   293
7.6.1 第三方服務器集群創(chuàng)建與
管理的節(jié)點行為   294
7.6.2 第三方服務器集群
創(chuàng)建示例簡介   295
7.6.3 集群示例的硬件
安裝及連接   296
7.6.4 集群示例的磁盤
陣列安裝   297
7.6.5 系統(tǒng)安裝   299
7.6.6 集群服務器
故障檢測   300
7.7 創(chuàng)建雙節(jié)點微軟服務器群集   302
7.7.1 創(chuàng)建服務器群集   302
7.7.2 向群集中添加節(jié)點   305
第8章 服務器容錯技術、
方案與配置   309
8.1 服務器容錯技術概述   310
8.1.1 服務器容錯的概念   310
8.1.2 容錯技術的發(fā)展歷史   310
8.1.3 單機和雙機容錯技術   312
8.2 服務器網卡容錯技術   313
8.2.1 什么是Teaming技術   313
8.2.2 Intel網卡出錯冗余
(AFT)   314
8.2.3 Intel網卡自適應
負載均衡(ALB)   315
8.2.4 Intel快速以太網通道
(FEC)和千兆位以
太網通道(GEC)   316
8.2.5 Intel交換機
出錯冗余   317
8.2.6 IEEE 802.3ad   318
8.2.7 Broadcom公司的3種
Teaming技術   320
8.2.8 Intel網卡的網卡
Teaming技術配置   320
8.2.9 Broadcom網卡
SLB配置   322
8.2.10 任意網卡的ALB
方案   323
8.3 服務器容錯技術   325
8.3.1 雙機容錯原理及
工作模式   326
8.3.2 雙機熱務與數(shù)據
備份的關系   329
8.3.3 單機容錯方案   329
8.3.4 雙機熱備軟件
產品的選擇   330
8.4 IBM中小型企業(yè)雙機
容錯方案   331
8.4.1 方案總體部署   332
8.4.2 IBM雙機容錯
方案特點   333
8.4.3 選型產品介紹   334
8.5 寶德雙機熱備份容錯方案   335
8.5.1 方案簡介   336
8.5.2 方案主要軟、
硬件配置   336
8.5.3 寶德HPC雙機
容錯方案   336
8.6 Stratus容錯服務器   337
8.6.1 Stratus公司的容錯
服務器的發(fā)展歷程   337
8.6.2 Stratus公司的主要
容錯服務器系列   338
8.6.3 Stratus的連續(xù)
處理技術   341
8.7 HP NonStop容錯服務器   341
8.7.1 HP NonStop系列
容錯服務器簡介   342
8.7.2 NonStop S系列服務器的
可擴展性能和帶寬   343
8.7.3 持續(xù)的系統(tǒng)可用性   344
8.7.4 輕松維護與管理   345
8.7.5 HP NonStop系列
服務器方案   346
8.7.6 HP Integrity NonStop
服務器方案   347
8.8 NEC Express5800容錯
服務器   351
8.8.1 NEC Express5800/ft
容錯服務器概述   351
8.8.2 NEC Express5800/ft
容錯服務器的主要
容錯技術   352
8.8.3 NEC Express5800/320fa
容錯服務器方案   353
第9章 服務器負載均衡技術、
方案與配置   355
9.1 服務器負載均衡   356
9.1.1 服務器負載
均衡概述   356
9.1.2 負載均衡策略   357
9.2 負載均衡技術   359
9.2.1 傳輸鏈路聚合   359
9.2.2 更高層交換   359
9.2.3 帶均衡策略的
服務器集群   360
9.3 負載均衡應用   362
9.3.1 負載均衡在網站
訪問應用概述   362
9.3.2 基于DNS的
負載均衡   363
9.3.3 基于反向代理的
負載均衡   364
9.3.4 基于NAT的
負載均衡   367
9.4 微軟的網絡負載平衡   368
9.4.1 網絡負載平衡
配置概述   369
9.4.2 網絡負載平衡
工作原理   370
9.4.3 虛擬群集   371
9.4.4 網絡負載平衡
系統(tǒng)要求   373
9.4.5 網絡負載平衡
關鍵特性   374
9.5 創(chuàng)建網絡負載平衡群集   375
9.5.1 啟用網絡負載平衡   376
9.5.2 添加主機   379
第10章 磁盤陣列技術及配置   381
10.1 SCSI磁盤接口及控制卡   382
10.1.1 SCSI接口簡介   382
10.1.2 SCSI接口技術的
發(fā)展歷程   383
10.1.3 SCSI控制卡結構   385
10.1.4 SCSI電纜   386
10.1.5 SCSI控制卡
設備號的配置   388
10.1.6 SCSI總線的
體系結構   389
10.1.7 SCSI體系結構模式
(SAM)   389
10.1.8 SCSI控制卡的安裝   390
10.1.9 SCSI控制卡的
選購要點   393
10.2 SATA磁盤接口   394
10.2.1 SATA簡介   394
10.2.2 SATA技術特性   395
10.2.3 SATA II標準   398
10.2.4 eSATA   400
10.3 SAS   401
10.3.1 SAS簡介   402
10.3.2 SAS接口結構   402
10.3.3 SAS接口的
設備連接   404
10.4 磁盤陣列(RAID)   406
10.4.1 RAID概述   407
10.4.2 RAID對服務器的
要求   408
10.4.3 RAID實現(xiàn)的方式   408
10.5 主要RAID模式及
相關技術   409
10.5.1 主要RAID模式   409
10.5.2 主要陣列模式比較   417
10.5.3 是IDE RAID、SATA
RAID還是SCSI
RAID   418
10.5.4 與RAID相關的
技術   420
10.6 RAID控制卡   423
10.6.1 SCSI/IDE/SATA RAID
控制卡   423
10.6.2 SAS RAID控制卡   424
10.7 磁盤陣列配置實例   426
10.7.1 在Adaptec磁盤陣列
控制器上創(chuàng)建RAID
(容器)   427
10.7.2 在AMI/LSI磁盤陣列
控制器上創(chuàng)建
邏輯磁盤   429
10.7.3 軟件RAID的實現(xiàn)   431
第11章 數(shù)據存儲技術基礎   439
11.1 數(shù)據存儲概述   440
11.1.1 什么是數(shù)據存儲   440
11.1.2 數(shù)據存儲方式的
發(fā)展   441
11.2 3種數(shù)據存儲形式   443
11.2.1 3種數(shù)據存儲
形式概述   443
11.2.2 近線存儲的優(yōu)點   444
11.3 NetApp的NearStore
近線存儲方案   445
11.3.1 NearStore的優(yōu)點   445
11.3.2 NearStore方案的
主要應用   447
11.3.3 NearStore企業(yè)
備份與恢復   448
11.3.4 NearStore移動和
臺式機備份   450
11.3.5 NearStore電子
郵件存檔   451
11.3.6 NearStore項目和
數(shù)據存檔   452
11.3.7 NearStore HSM   453
11.3.8 其他近線存儲產品   454
11.4 3種主流數(shù)據存儲方式   455
11.4.1 DAS數(shù)據存儲方式   455
11.4.2 NAS數(shù)據存儲方式   456
11.4.3 SAN存儲方式   458
11.4.4 SAN的優(yōu)點與缺點   460
11.4.5 3種存儲方式之爭   461
11.5 SAN方案推介   462
11.5.1 HP存儲效率SAN
方案   462
11.5.2 HP高可用性SAN
方案   465
11.5.3 IBM中小企業(yè)數(shù)據
中心SAN方案   467
11.5.4 IBM數(shù)據中心整合
(DCC)解決方案   468
11.6 NAS和SAN的融合   468
11.6.1 NAS和SAN融合的
源動力   469
11.6.2 HP NAS與SAN
整合方案   470
11.6.3 NetApp統(tǒng)一
存儲方案   472
第12章 SAN存儲技術與方案   475
12.1 SAN基礎   476
12.1.1 SAN的由來及存儲
架構的變遷   476
12.1.2 SAN基本特性   477
12.2 光纖通道(FC)基礎   478
12.2.1 FC概述   478
12.2.2 光纖通道相對SCSI
通道的優(yōu)勢   479
12.2.3 光纖通道的
主要不足   480
12.3 FC基本結構   480
12.3.1 FC體系結構   481
12.3.2 光纖通道(FC)
標準   482
12.3.3 光纖通道幀格式   483
12.4 光纖通道的3種主要
拓撲結構   485
12.4.1 點對點連接   485
12.4.2 光纖通道仲裁環(huán)(FC
Arbitrated Loop,F(xiàn)C
-AL)連接   486
12.4.3 交換結構
(Switch Frame)   490
12.5 光纖通道設備   491
12.5.1 光纖通道端口類型   491
12.5.2 FC-SAN的
主要設備   492
12.5.3 光纖集線器和
交換機   493
12.6 Dell PowerVault 128T服務器
光纖通道的安裝與
光纜連接   495
12.7 光纖交換機的分類與選購   497
12.7.1 光纖通道交換機的
分類   497
12.7.2 光纖通道交換機
選購注意事項   499
12.8 中小型企業(yè)光纖通道
存儲解決方案   501
12.8.1 方案需求分析   502
12.8.2 方案簡介   503
12.8.3 選用產品介紹   503
12.9 高校光纖存儲備份方案   506
12.9.1 高校特點和
存儲要求   506
12.9.2 ROSE HA方案簡介   507
12.9.3 ROSE HA存儲系統(tǒng)的
基本功能   508
12.9.4 ROSE HA高可用性
系統(tǒng)的構造   508
12.9.5 ROSE HA工作原理   509
12.9.6 選用產品介紹   509
12.10 IP-SAN存儲基礎   511
12.10.1 IP存儲概述   511
12.10.2 IP存儲的優(yōu)勢和
面臨的挑戰(zhàn)   512
12.11 iSCSI協(xié)議   513
12.11.1 iSCSI協(xié)議簡介   514
12.11.2 iSCSI協(xié)議棧和
數(shù)據包封裝   515
12.11.3 iSCSI會話原理   516
12.11.4 iSCSI應用方案
體系架構   518
12.11.5 基于iSCSI的
IP存儲   519
12.11.6 iSCSI設備   520
12.11.7 iSCSI協(xié)議的
優(yōu)缺點   520
12.12 基于IP協(xié)議的
光纖通道(FCIP)   521
12.12.1 FCIP簡介   521
12.12.2 FCIP的協(xié)議棧和
數(shù)據封裝   523
12.12.3 基于FCIP的
IP存儲   524
12.12.4 FCIP的優(yōu)缺點   525
12.13 iFCP協(xié)議   526
12.13.1 iFCP概述   526
12.13.2 基于iFCP的
IP存儲   527
12.14 3種主要IP存儲
協(xié)議的比較   528
12.15 圖書館IP-SAN存儲
系統(tǒng)方案   530
12.15.1 方案簡介   530
12.15.2 選用產品介紹   531
12.16 FCoE技術   534
12.16.1 FCoE概述   534
12.16.2 FCoE所帶來的
好處   535
第13章 虛擬存儲技術與方案   537
13.1 虛擬存儲基礎   538
13.1.1 虛擬存儲概述   538
13.1.2 催生虛擬存儲的
源動力   539
13.1.3 虛擬存儲的
主要用途   541
13.1.4 虛擬存儲的優(yōu)勢   541
13.1.5 虛擬存儲面臨的
尷尬   542
13.2 虛擬存儲技術   544
13.2.1 數(shù)據鏡像復制技術   544
13.2.2 數(shù)據遷移技術   545
13.2.3 存儲整合   546
13.2.4 虛擬存儲的
實現(xiàn)方式   548
13.2.5 基于網絡虛擬
存儲的分類   549
13.3 典型虛擬存儲方案介紹   551
13.3.1 全線虛擬的StorageTek
虛擬存儲產品   552
13.3.2 HP虛擬存儲產品   553
13.3.3 IBM的“虛擬
引擎”   555
第14章 數(shù)據備份、容災
技術與方案   557
14.1 備份基礎   558
14.1.1 數(shù)據備份概述   558
14.1.2 備份的重要性   559
14.1.3 加強幾方面的認識   560
14.1.4 主要備份方式   560
14.1.5 數(shù)據備份活動組成   561
14.2 常見的數(shù)據備份設備   563
14.3 磁帶技術   569
14.3.1 磁帶格式技術   569
14.3.2 兩種磁帶驅動技術   577
14.3.3 磁帶介質技術   579
14.3.4 磁帶技術的
發(fā)展趨勢   579
14.4 磁帶機、磁帶庫和
磁帶的選購   581
14.4.1 主流磁帶設備
廠商和產品   581
14.4.2 磁帶設備選購的
注意事項   582
14.5 備份軟件   586
14.5.1 備份軟件功能簡介   586
14.5.2 備份軟件技術的
最新發(fā)展   588
14.5.3 主要備份軟件
廠商及產品   590
14.6 存儲容災   591
14.6.1 什么是容災   591
14.6.2 數(shù)據備份與
容災的關系   592
14.6.3 數(shù)據容災等級   592
14.6.4 異地容災系統(tǒng)簡述   594
14.6.5 主要異地容災技術   595
14.6.6 災難恢復的關鍵
注意事項   598
14.7 HP的異地容災方案   598
14.7.1 康柏(Compaq)
公司的容災方案   598
14.7.2 HP的容災方案   601
14.8 IBM的異地容災方案   604
14.8.1 IBM容災方案概述   604
14.8.2 數(shù)據級容災備份
——PPRC   605
14.8.3 應用級容災備份
——HAGEO   606
14.8.4 NAS容災方案   607
14.9 其他公司的異地容災方案   610
14.9.1 CA的異地容災方案   610
14.9.2 EMC的異地容災
方案   611
14.9.3 Veritas的異地容災
方案   612
第15章 數(shù)據備份與恢復配置   613
15.1 備份概述   614
15.2 了解備份   614
15.2.1 “備份”工具支持的
備份類型   615
15.2.2 卷影副本概述   615
15.2.3 備份和還原所需要的
用戶權限和權利   616
15.2.4 系統(tǒng)狀態(tài)數(shù)據   616
15.2.5 授權還原、原始
還原和普通還原   618
15.2.6 故障恢復控制臺的
安裝與使用   621
15.2.7 自動系統(tǒng)故障恢復
(ASR)概述   623
15.3 設置備份選項   624
15.3.1 設置備份類型   624
15.3.2 設置高級備份選項   625
15.3.3 設置高級還原選項   626
15.4 備份和還原數(shù)據   628
15.4.1 執(zhí)行備份的
最佳操作   628
15.4.2 將文件備份到
磁盤或磁帶   629
15.4.3 從磁盤或磁帶
還原文件   636
15.4.4 命令行方式備份   638
15.4.5 備份系統(tǒng)狀態(tài)數(shù)據   641
15.4.6 還原系統(tǒng)狀態(tài)數(shù)據   641
15.4.7 利用ASR保護
系統(tǒng)   642
15.5 故障恢復控制臺的刪除   644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