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墓葬和1976年青海貴南縣尕馬臺墓葬,各出土了一面銅鏡,這兩處墓葬均屬齊家文化,這兩面銅鏡的出土,標志著中國古代銅鏡至少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出現,這是目前我們發(fā)現僅有的、最早的兩面銅鏡。至于我國古代銅鏡最早從什么時候開始鑄造、使用,目前還不清楚,有待今后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我國古代銅鏡從齊家文化時期開始出現,經過漫長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演變,一直延續(xù)到清朝,其間雖然經歷了各個社會時期的動亂、變革,銅鏡的鑄造及使用從未間斷過。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墳墓出土的銅鏡,素面無紋,形制古樸。青海貴南縣尕馬臺墓葬出士的銅鏡,背面有七角星狀紋飾和弦紋,它們的鑄造水平不高,工藝很粗糙,紋飾也不規(guī)范,還處于銅鏡的初始階段。商周時期的銅鏡,日前發(fā)現有21面,分別出土于河南、陜西、北京、遼寧地區(qū),均為圓形,多數背面有鈕,其中14面銅鏡上無紋飾,7面銅鏡上只有一些幾何紋和動物紋飾。這時期的銅鏡雖然數量有所增多,但還是處于我國古代銅鏡的形成階段,與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生活工具、兵器相比,數量還是很少,反映出這時期銅鏡的鑄造和使用還相對落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鏡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商周時期銅鏡數量,確切的數字已很難統計。這時期銅鏡數量不僅增多,而且出土的地域也很廣泛,以湖南、湖北、江蘇、安徽等地出土的數量最多,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吉林、遼寧、內蒙古、四川、山東、廣東、廣西等地也有出土。這表明銅鏡在社會生活中的普及率不斷提高,銅鏡鑄造業(y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得到快速發(fā)展。這時期銅鏡絕大多數都是圓形,極少數是方形,鏡背面中心多數為一鈕,少數有多個鈕的,有的鈕為透空狀,一般鏡鈕較小,多為弦鈕,鏡體較薄,鏡面較平直,多數鏡邊緣上卷。紋飾內容很豐富,有一些與這時期青銅器上的紋飾相似,出現了弦紋、羽狀紋、葉狀紋、幾何紋、山字形紋、蟠螭紋、連弧紋、動物紋等。個別銅鏡上還以彩繪、錯金銀等工藝作裝飾,紋飾流暢整齊,搭配和諧,突出主題,形成了這一時期銅鏡紋飾的特點,顯示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銅鏡已趨向規(guī)范化。秦代的銅鏡無論形制上,還是紋飾方面,都延續(xù)戰(zhàn)國晚期銅鏡的風格和特點,鏡體較薄,鏡面平直,紋飾以蟠螭紋、葉狀紋、動物紋等為主。由于秦代的時間較短,銅鏡數量相對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