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作為“一代儒宗”雖然不像梁漱溟那樣由于其著作和投身政治而聲名卓著,而且還被一些熊十力的崇拜者認為沒有培養(yǎng)出好弟子,但畢竟也成為新儒學的重要前驅。1921年夏,28歲的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前夕,從北京去杭州拜望了年長自己十歲的馬一浮,并“經馬一浮先生的推薦,讀其所贈宋儒楊慈湖、明儒羅近溪著作,開始在自己思想中,升高了儒學的位置”。八年后,“大病幾死,誓愿盡力于先圣哲之學”的熊十力將其最重要的《新唯識論》的手稿托其學生送與馬一浮請教和修改,并作序和幫助出版。此外,馬一浮的影響不僅遠遠越出了儒學研究或學者的圈子,也超越現代中國的各個時代。他的學識文章在清末已有聲名,辛亥革命后啟蒙思想家陳獨秀稱他為“大儒”。20世紀30年代,他成為豐子愷所說的“書法界之泰斗”,對佛學的理解之精深也廣受推崇,被稱為“南馬北湯(湯用彤)”。1940年他的詩出版后,西方哲學史家賀麟說他是“我國當今第一流詩人”。到了90年代初,共產主義者胡喬木則稱其為“一代宗師”。《馬一浮與現代中國》將馬一浮置于20世紀的動蕩背景中,對其生平、思想和詩歌等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以表現那貫穿于其中的“孤神獨逸”的風格和靈魂。書中闡述了馬一浮早年生活中對死亡的體驗及永久的影響,留美期間對封建專制和軟弱的民族性的批判,以及日后他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書中尤其通過馬一浮的人格和命運、與新儒學運動的關系以及儒學在大陸的沉浮,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揭示出現代中國社會和思想循環(huán)變遷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