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起頭的《三字經》,作為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蒙學讀物中最為典型的一種,早巳家喻戶曉,影響深遠。這本廣為流行的小冊子,其作者卻并未因此而廣為人知,以至于在當時就已無法確指。明代中后期已有人提及:“世所傳《三字經》、《女兒經》者,皆不知誰氏所作?!保ㄚw南星《味檗齋遺書.教家二書序》)宋人王應麟、粵中逸老、區(qū)逋子都曾被認為是《三字經》的作者(見王相《三字經訓詁序》、陳燦《增訂發(fā)蒙三字經序》及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將《三字經》的成書看作有一個過程的,由王應麟撰,經區(qū)道子改訂、明人黎貞續(xù)成(民國金陵大學油印本《三字經》),不過這些都是后來人的見解。所以在《三字經》作者問題上,一般學者傾向于用“世傳”、“相傳”王應麟所撰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