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著是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項目(G1998040800)“大陸碰撞過程中殼幔物質能量交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9972026)“青藏東緣新生代兩類高鉀巖漿活動的對比研究”和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加利福尼亞大學國際合作項目“青藏東緣巖漿作用和第三紀盆地演化”的部分研究成果基礎上提煉而成的,是對近年來青藏高原中東部古近紀盆地形成和演化、高原早期構造隆升方面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分析和總結。約50Ma以來的印度-歐亞板塊碰撞過程不僅制約了高原腹地及周邊地區(qū)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而且還直接影響到高原早期構造隆升過程。高原中東部古近紀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與印度-歐亞板塊碰撞過程中產生的高原早期構造隆升、陸殼變形、殼幔相互作用的區(qū)域構造演化背景密切相關。本書在消化和吸收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根據(jù)對6個典型古近紀盆地的詳細解剖,通過詳盡的盆地構造、盆地沉積學、生物地層學、元素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代學的系統(tǒng)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中東部地區(qū)古近紀盆地的構造變形樣式、構造——沉積演化模式、盆地形成和封閉的年代學制約、高鉀巖漿作用過程、殼幔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及其與高原早期構造隆升和超大型礦床形成之間的關系,建立了區(qū)域擠壓背景下的褶皺沖斷變形——走滑盆地模式。本書可供基礎地質、能源地質領域的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大專院校師生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