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朱熹解易》,主要闡釋朱熹的《周易本義》經文、《彖傳》、《象傳》及其注解。本擬將《周易本義》的易傳部分含《文言傳》、《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及朱熹的《易學啟蒙》等一并推出,由于時間關系和本人的工作關系,尚未完成,且將其待后出版?!吨祆浣庖住返脑洹吨芤妆玖x》,明清兩代為科考的必修課本,從中可以看出它確有精深之處。朱熹以義理為主,以義理、象數兩相參與,既切占筮之用,又闡發(fā)《易》理深蘊,端正了歷代“象數派”與“義理派”各執(zhí)一端的正宗學說。平心而論,自漢以下,以“象數”解《易》有拘泥于卦象之偏,并雜入種種術數之說,每使《易經》的大義有支離破碎之狀。朱熹一改舊習,獨樹新幟,視玄理之說雖有所偏頗,但亦非盡棄象數,而是將義理與象數綜合起來,其宗旨在于探求完整的《易》象,把握《易》理內蘊,使六十四卦的經義有條不紊。將兩派學說互為致用,使名物為象數所依,象數為義理而設(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如此,以“象數”與“義理”相互參用,才能明辨《易經》主旨。本書“釋義”部分共有964條,雖然參考了很多注《易》者的觀點,重點是在朱熹注譯之下進行發(fā)揮、闡述,畢竟有些地方本人理解不到位,寫得比較粗糙,但重點還是從做人做事的心態(tài)入手,根據《易經》原文的含義,根據朱熹的解釋進行發(fā)揮,盡可能地不失人之常情,人之常理,人之常態(tài)。也就是說,要做個好人,必須有一個做好人的心態(tài),不違天時、不違地時、不違人時,抱著“與天地準”的大原則,這樣才能把想做的事、該做的事,做到自己滿意,大眾滿意,社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