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今全球數億的咖啡迷而言,喝咖啡是一種“生活儀式”,至于咖啡館呢,則是一所所的“殿堂”。就如同世上其他的儀式和殿堂一般,“ 咖啡殿堂”里蘊含著許多驚險、浪漫、激昂,而且至今仍余波蕩漾的歷史傳奇。1000多年前,阿拉伯地區(qū)流行一種可以代替美酒的興奮飲料。這種飲料可以為夜里誦經的僧侶提神,因此也成為了伊斯蘭教世界的宗教飲品。在奧斯曼帝國興盛的16世紀,這種飲料的種子為帝國賺進大筆收入,于是被稱之為“黑色金子”。16世紀的末幾年,威尼斯商人將此種名為咖啡(cavee)的果實運到了歐洲。17世紀中期,法國第一家咖啡屋開張;幾十年后,理性啟蒙的咖啡香,摻雜著政治氣息,漫衍在巴黎4000家的咖啡館中:伏爾泰和狄德羅在“ 普赫寇普”咖啡館撰寫百科全書;盧梭在“攝政”咖啡館高談闊論;1789 年,法國革命分子更是站在“佛依”的咖啡桌上宣示起義,點燃了法國大革命。就在這些至今仍然存在的咖啡館中,咖啡客改寫了世界史。大革命沖淡了歐洲咖啡的政治氣息,取而代之的是布爾喬亞式的精致咖啡,還有波西米亞風的率性咖啡。在這兩種風格的激蕩下,印象派、存在主義等等人文的浪潮在歐洲咖啡館誕生,沖擊了全世界的文化風貌。到了現代,每天有數以萬計的咖啡迷擁入巴黎“朝圣”,百萬座的咖啡殿堂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上,醞釀著下一波咖啡風潮——咖啡的傳奇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