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追尋失落的文明》研究的出發(fā)點是《周易》這部古文獻的性質和內容。從古到今,這部被人們尊為《易經》的書,到底說些什么?從來就是一團迷霧。首先是戰(zhàn)國《易傳》派的誤導,然后是兩漢經師的穿鑿,再加上讖緯神學的干擾,使這部所謂的[古經]成為一部既神圣又無法解讀的古書。作者確立了兩個命題 :一,《周易》就是周人之易。第二,[元亨利貞]是周人建國立君、表示王世的更迭。根據(jù)周人自己的記錄,周民族的崛起及其歷史地位的轉變是從古公遷岐開始,前后經歷了王季、文王三個王世,到武王伐紂而入主中原。這是釋讀《周易》的前提,由此將《周易》定義為[周人易世革命之書],是文王所作的周代開國文獻之一。作者根據(jù)上述的兩個命題,同時將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組卦爻(每組兩卦)的文辭,逐字逐句進行釋讀,并作了三十二篇《考論》,以檢驗釋讀的正確性。在《考論》中,作者主要使用《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周頌》等詩篇和現(xiàn)存的史籍記載,同《周易》文辭互相比較、核對、印證,做到[詩、易互證]和[史、易互證],不但矯正了一些對《詩》的錯誤的解釋,也糾正了一些古史錯誤的傳說(如太伯、虞仲并沒有出走等等)。重要的是,《周易》所記載和《詩經》所講述的先周史事完全吻合。作者從人類學、社會學、社會經濟學的綜合角度,跨越夏、商、周三代作長時段的宏觀考察,論述了中國古代社會從氏族到國家的發(fā)展過程。周人第一次創(chuàng)建了中國躁始國家的實體。并導致了氏族社會的消亡?!吨芤住穼疑鐣_立和氏族社會消亡這一[易世革命]過程作成的記錄,是中國人類歷史理性的第一次展現(xiàn)。作者嘗試在理性地重建夏、商、周三代國家形成的歷史之后,在《周易》歷史理性范式的基礎上對理性、歷史理性、歷史哲學進行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