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球是一項競技性和趣味性較強的集體項目,據(jù)考證,它是模仿滿族民間游戲——采珍珠發(fā)展起來的。晶瑩的珍珠在古代被認為是女性的貞節(jié)、宗教上的虔誠和富貴身份的象征。佩戴珍珠是古代滿族人的習俗,采珍珠也是古代滿族的傳統(tǒng)生產勞動內容之一。遠在300多年前,在那生產方式比較落后的時代,生產勞動與生活娛樂兩者的關系并沒有或很少有明顯界限,通常情況下,支撐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內容——被視為其生命意義的支點,所有的言與行都維系在這根杠桿上。據(jù)記載,遠在努爾哈赤時代,居住在松花江、牡丹江及嫩江一帶的古代滿族采珠人,在采珍珠勞動后,為歡慶自己的收獲,他們把采珠的工具——抄網當作游戲器材,模仿采珍珠的生產勞動過程,發(fā)明了采珍珠游戲。最初這種游戲是在河中玩的,后又轉移到岸上;他們把豬膀光吹滿氣當球,以傳、投等動作投入抄網內為勝。投中、投多者預示著未來會采集更多的珍珠,會有更大的收獲,并預示著吉祥如意。為反映生產勞動的艱辛,人們將蛤蚌神話,扮演出“蛤蚌精”張開貝殼防護珍珠不被搶奪,于是,以體育游戲方式模擬在水中撈取珍珠的情形便逐漸發(fā)展、演化成有具體技術、戰(zhàn)術和攻防兼?zhèn)涞捏w育活動——珍珠球。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珍珠球運動始終是停留在游戲階段,主要流行于北京、東北等滿族聚集的地方,人們在勞動之余用來愉悅生活,并沒有具體、詳細的規(guī)則。1983年,北京市民委組織在京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家、學者,對采珍珠游戲進行挖掘、加工、修改、整理,參考籃球、手球規(guī)則編寫出采珍珠相應的游戲規(guī)則,并正式更名為珍珠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