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濟納漢簡研讀班”的部分成果,以“讀史割記。額濟納漢簡研究”的形式,刊載于《歷史研究》2006年第2期和第5期,其中包括謝桂華、劉樂賢、鄔文玲、趟寵亮、張忠焯、莊小霞等六人的一組文章和馬怡的一篇考證性長文?!额~濟納漢簡釋文校本》則是研讀班的最終成果。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正,匯集了讀書班諸位同仁提出的釋讀和校改意見,一共對五百余枚中的近三百枚簡的釋文和說明文字作了校正。由鄔文玲執(zhí)筆整理而成,整理方式請參見《凡例》。二是額濟納漢簡研究,收錄了讀書班成員以額濟納漢簡為中心的研究論文28篇,內容不僅涉及釋文訂誤、術語考釋、簡牘形制等基礎研究方面,而且廣泛涉及了政治事件、法律制度及用語、文書運行、邊境防御、社會經濟、歷史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職官、數術、改元、歷譜等諸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報刊上發(fā)表,此次收錄,有的作者作過補充和修改。所收錄的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意見,未經集體討論定稿。之所以如此處理,一方面想要延續(xù)研讀班自由討論的氣氛,另一方面也有“文責自負”的君子之約。學術研究,總是在不斷的討論中得以拓展的。此外,鑒于額濟納漢簡多出自額濟納河流域的居延漢代烽燧道址,這些經科學發(fā)掘的遺址跟所出漢簡的內容密切相關,二者可以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因此我們特別邀約發(fā)掘主持者、《額濟納漢簡》主編魏堅先生提供大作。感謝魏堅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與昌碩先生合撰的《居延漢代烽燧的調查發(fā)掘及其功能初探》一文。我們將這篇文章收錄其中,使得本書的體例更形完善,更可以為注意及此的讀者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