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的研究強調外部因素對西北史地學勃興的促進作用,作者則側重對于學術發(fā)展內在動力的探討:學術資源的利用,治學方法的傳承,與主流學術的關系等。清中葉西北史地研究承襲乾嘉學術的一面長期被忽略,經過本書的鉤沉索隱,終于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該書從學者個人際遇、學術交游、師友傳承諸方面入手,了解學術著作從醞釀到成品的過程,并深入學人心靈深處,體味他們獻身學術研究的執(zhí)著與艱辛。由此,全書展現(xiàn)出一段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甚至還有情節(jié)的學術史事。作者關注西北史地學者的個人經歷與時代背景,由其家世、仕途學徑、朋僚交游,而及其學說、及其作品、及其學派之興衰。這種由人物命運入手的方法,有似“學案體”,相當傳統(tǒng)。以往對西北史地學多作贊頌歌曲,作者沒有加入其中,再翻新調,而靜然感觸到這一派學術輝煌燦爛的背面,即在世界近代地理學展開中的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