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爾特(RolandcBarthes,1915-1980)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a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1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后輝映,1并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chuàng)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fā)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a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2從嶄新的角度,2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xiàn)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2超越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2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c文學本質等后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羅蘭·巴爾特對于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于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合于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