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刻版畫藝術與雕版印刷術一樣,創(chuàng)始于華夏民族,這的確是值得引以自豪的事情。然而,若要追溯木刻版畫的源頭,卻不是輕而易舉能得出結論的,由于早期作品的一無所有,使得它準確的產生時代和早期存在的面貌成了一個難解之謎。根據文獻與實物考察,中國的木刻雕版印刷在唐代已經相當流行。當時佛教盛行,全國有大小寺院四萬多座,僧尼遍于各地,利用雕版印刷術來印刷佛經、經卷,就成了宣揚佛教的有力工具。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fā)現的唐成通九年(公元868年)鐫刻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可謂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本木版畫。從其刻印之純熟、印刷之精美來看,完全可以推斷在它的前面,應有相當長的一個發(fā)生期和發(fā)展期。宋代以來的木刻版畫,逐漸擺脫著宗教畫的范圍,出現在科技、藝文書中。同時,也開始出現了確切意義的民間刻制年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汴京“迎歲節(jié),市井皆印賣門神?!眳亲阅痢秹袅讳洝酚涖昃q終“紙馬鋪印鐘馗、財馬、回頭馬等。”沈括在《補筆談》中詳載:“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上令畫工摹拓鐫版,印賜兩府輔臣各二本,是歲除夜,遣入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鐘馗之像。”可見民間木刻版畫的普遍,比之宮廷更見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