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所共同面臨的急需解答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能否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結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回答這一問題,便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繼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因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產生實效,則它的價值、功能、地位就都沒有著落,它的繼續(xù)發(fā)展也就成為一句空話。江澤民同志2000年6月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決不是可有可無、無所作為的,而是必不可少、大有可為的。他進一步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和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這要成為今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江澤民同志在這里提出的“今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其中就包括增強“實效性”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實現(xiàn)與增強的客觀規(guī)律,乃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重大使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深入思考,努力鉆研,以便盡快幫助人們把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客觀規(guī)律。沈壯海同志的新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以市場經濟的確立與發(fā)展為歷史背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順應時代需要,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從宏觀到微觀、從歷史到現(xiàn)實、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入探討,其思想之敏銳,觀點之新穎,論證之深刻,為同類著作所不多見,讀后使人耳目為之一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論探討,具有超時代、超地域的特性。兩千多年來,我國一代代先哲都從不同的角度和時代要求探討過這一問題;放眼世界,東西方各民族也都在不同地域、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中探討過這一問題。這些探討,就其具有某些共性而言,對于我們今天關于如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論思考無疑具有歷史借鑒意義。例如,清初啟蒙思想家顧炎武對于思想教育的社會效用就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以“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為己任,主張思想教育要在“經世致用”上下功夫。為此,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宋明道學家“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的腐儒學風,力主思想教育要在“轉移人心。整頓風俗”上見實效,以“馴致乎治平之用”,使人們真正樹立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顯然,顧炎武關于思想教育有效性的論述,對我們今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不可忽視的啟迪意義。與此相一致,西方各民族思想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論探索也有許多優(yōu)秀成果值得重視。例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思想教育要“產生最佳效果”,就必須使“習慣的教導”和“理性的教導”協(xié)調一致。他所說的“習慣的教導”,具有“實踐”的特色;他所說的“理性的教導”,具有論理的特色。這樣,他實際上是說,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才能產生最佳的效果。毫無疑義,這一關于思想教育有效性所遵循的法則的論述,對于我們今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亦具有不可忽略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