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希特勒攫取了德國的全部權力,書籍被投進了烈火。1943年,華沙猶太人居住區(qū)的起義被鎮(zhèn)壓,人被投進了烈火。1933年—1943年,就是布萊希特在一首詩中所說的“黑暗時期”。在這首詩里,他懇求“在我們后面出生的人”寬恕不懂得“為建立一個友愛的世界奠基的”那一代人。為了給這個時代畫一張像,西爾維選擇了三位非凡的女性:埃迪特·施泰因、漢娜·阿倫特和西蒙娜·韋伊。她們都出身猶太家庭,只因為是猶太人,命運就注定和別人不一樣。她們都在年輕時就選擇了哲學,她們的老師胡塞爾、海德格爾和阿蘭,都以離經叛道著稱,而她們都敢于批判老師,并且想超越他們。身處這個黑暗時代,革命、法西斯主義、帝國主義、民主主義、極權主義、反猶主義,這些都是韋伊和阿倫特充滿激情的思想賴以植根的沃土,而施泰因則一邊聆聽塵世的動蕩在加爾默羅修院深處激起的回響,一邊繼續(xù)默想十字架的圣約翰。她們的心中都懷著一種強烈的愿望:要了解這個怒氣沖沖的人世間,要和這個世間和解,無論如何都要愛這個世間,愛命運,愛世界。 作者簡介:西爾維·庫爾廷-德納米(Sylvie Courtine-Denamy),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宗教典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漢娜·阿倫特著作的法文譯者。另著有《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94)、《人世間的憂慮:漢娜·阿倫特和她的一些同時代人之間的對話》(Le souci du monde. Dialogue entre Hannah Arendt et quelques-uns de ses contemporains,2000)、《雅各布一家 :只適用于天國的語言》(La Maison de Jacob. La langue pour seule patrie,2002)、《面孔問題:從圖像到倫理》(Le visage en question. De l'image à l'éthique,200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