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后,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怎么改,改哪些地方,改到什么程度?為此,中央黨校等各界熱心于此問題思考的一些學者,歷時一年多,多次討論,反復修改,通力合作,完成了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攻堅:十七大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報告》。獨特的時間,獨特的背景,獨特的課題,獨特的視角,決定著這本研究報告不一般的見解、不一般的分量、不一般的價值、不一般的反響。本書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給出了一個完整的、務實的、建設性的政治體制改革方案。著述權威性:這本能擺在中央有關決策部門案頭的研究報告,是由一支龐大的學術團隊用心血、汗水、智慧和膽識凝聚而成的著作。這個研究課題組的成員包括周天勇、王長江、李良棟、馬懷德、王安嶺、張占斌、吳旭東等中央黨校及各高校相關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在看完這份研究報告后,欣然作序。理論前瞻性:胡錦濤總書記作的十七大報告中,有許多內容與本課題研究的建議相吻合。比如,擴大黨內民主,人大代表城鄉(xiāng)人口同比例,發(fā)揮信教群眾在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積極作用等等。資政建設性:這本研究報告還沒有公開出版之前,本課題其中初步研究的八個分報告和全部報告就先后提供給有關參事決策部門參閱,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建設性作用。社會敏感性:本書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方案,必然會觸及各級各類部門、機構、單位與階層各方面的利益,政治體制改革更是權力、資源和相關利益的一次大調整,不可能不遇到阻力,也不可能沒有一定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中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的一次調整。務實操作性:課題的主要負責人周天勇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更多地愿意從務實、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考慮,更多地愿意從經濟發(fā)展角度考慮,更多地愿意從成本、效率和風險角度考慮,更多地從人民能不能得到實惠角度考慮。所以,這本研究報告在立課題的時候,就圍繞“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怎么改,改哪些地方”而設計的。每一個分報告不僅提出問題、羅列設想,而且更加注重解決問題以及方案的實際可行性。本書是一本中高級領導干部的案頭書,中心組學習的常備書,黨校干校學員的必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