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獻產生于宗教活動中,是天命神意的見證,史官憑著文獻工作而逐漸取得了充分的話語權。自西周到西漢中期,史官、君子和儒士通過對文獻的傳遞和闡釋,構建了具有理性精神的禮樂文化制度,并形成了以道自任、裁決天下的精神品格。這就是原史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以《史記》為終結。在原史傳統(tǒng)中,周公攝政和制禮作樂、春秋史官的微言大義、孔子設學和文獻闡釋、董仲舒的公羊學理論、司馬遷的《史記》著述等,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依據周公和孔子的文化實踐而虛擬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統(tǒng)系,構成了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源頭。本書通過對原史文化中的撰述觀念、載錄和傳播方式的研究,梳理了甲骨卜辭、刻繪圖畫、《周易》、《尚書》、《詩經》、《春秋》、《左傳》、《老子》、《論語》、《戰(zhàn)國策》、《史記》等文獻的生成過程、文體形態(tài)、敘述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并揭示出它們各自所承擔的原史文化功能,為深入理解傳統(tǒng)文化和文獻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