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政治中國政治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

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

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

定 價:¥46.00

作 者: 吳忠民
出版社: 山東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政治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09044622 出版時間: 2008-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1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在提出系統(tǒng)的社會公正理論和規(guī)則體系的基礎上,詳細考察了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社會在社會公正方面的主要進展、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對黨和國家面臨的一些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了理論創(chuàng)新。《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的基本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對社會公正理論問題進行探討,二是對中國社會結構層面上的社會公正問題進行分析,三是對中國改革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研究。具體包括: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含義及實踐意義,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中國新一輪改革的轉變,中國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中國精英群體的演進及問題,中國中期可能危機趨勢分析等。

作者簡介

  吳忠民,1959年生于青島市。1982年山東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yè)。1985年碩士生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師從胡濱教授)。1985年起在山東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88年被破格聘為副教授,1992年又被破格聘為教授。1995年起,歷任山東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社會發(fā)展學院院長等職。2000年調至中共中央黨校工作?,F(xiàn)為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系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1997年入選),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勞動學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領域:社會公正研究、社會發(fā)展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社會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人口研究》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獨立撰寫)200余篇;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南方周末》、《中國經濟時報》、《文匯報》等報紙上發(fā)表文章100余篇;另外,在重要內參發(fā)表文章數(shù)十篇。獨立撰寫的著作有:《社會公正論》(2004年)、《漸進模式與有效發(fā)展——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1999年)、《中國社會發(fā)展論》(1995年)、《歷史原脈與現(xiàn)實走向——歷史社會學研究》(1992年),主編有《發(fā)展社會學》(2002年)等。其論文多次被重要媒體轉載或轉摘。其論著曾多次獲獎,其中,《社會公正論》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提名獎。

圖書目錄

引言:天平不能傾斜
一、社會公正問題日益突顯
二、失去社會公正意味著什么
三、是什么觀念在妨礙著我們重視社會公正問題
專論1 鄧小平的兩個戰(zhàn)略構想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第一章 社會公正的意蘊及意義
一、社會公正的基本規(guī)則
二、社會公正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社會公正的基本立足點
四、應當區(qū)分兩個層面上的社會公正問題
五、社會公正對制度建設的重要意義
1.社會公正決定著制度能夠具有“好的”特性
2.社會公正決定著制度能夠具有“有效”的特性
3.社會公正決定著制度能夠具有“公平”的特性
4.社會公正決定著制度能夠具有“可行”的特性
六、社會公正對于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1.社會公正是保證經濟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關鍵
2.社會公正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社會成員的經濟創(chuàng)造力
3.社會公正有助于大幅度地擴大內需
4.社會公正有助于經濟發(fā)展有序地進行
5.社會公正是經濟安全運行的重要前提條件
專論2 形成雙贏:富人完稅的積極意義
第二章 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含義及實踐意義.
一、發(fā)展應當是以人為本的發(fā)展
二、發(fā)展應當是以絕大多數(shù)人為本的發(fā)展
三、發(fā)展應當是以無數(shù)個具有平等權利的個體人為本的發(fā)展
專論3 保護私有財產對大多數(shù)人的積極意義
第三章 中國社會公正的現(xiàn)狀與趨勢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社會公正方面的主要進展
二、不容樂觀的社會公正現(xiàn)狀
1.貧富差距過大
2.社會成員基本權利保障的總體狀況偏弱
三、可能的趨勢
專論4 不宜低估中國貧富差距問題的嚴重性
專論5 初次分配領域同樣應當重視公正問題
第四章 中國社會主要群體的弱勢化趨向.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中國為什么會出現(xiàn)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現(xiàn)象
1.“自由相對有余而平等相對不足”
2.中國漸進式改革中的失誤所引致的問題
三、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的主要表現(xiàn)
1.同時經受著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的雙重困擾
2.勞動權利的維護處在十分弱化的狀態(tài)之中
3.社會保障狀況令人擔憂
4.勞動技能總體水準在下降
5.程度不同的邊緣化
四、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的明顯特征
1.社會成員基本權利的保護問題占據突出的位置
2.與特定的階層結構化過程密切相連
3.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五、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的負面影響
1.在很大的程度上會抵消發(fā)展的意義
2.削弱中國共產黨賴以執(zhí)政的主要社會基礎
3.嚴重削弱經濟的拉動力
4.對于中國社會的安全運行會造成十分有害的影響
六、如何應對
1.確立起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2.注重維護和保障社會成員基礎性的生存權利
3.重建農會組織
4.強化企業(yè)黨組織維護工人基本權利的職能
專論6 工人看勞資關系——對幾名工人的訪談記錄
第五章 中國精英群體的演進及問題
一、現(xiàn)代社會精英群體的特征及其他
1.精英群體的含義及構成
2.現(xiàn)代社會精英群體的主要特征
3.扭曲的精英群體現(xiàn)象
4.特殊歷史條件下的中國精英群體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精英群體的長足發(fā)展
1.三大精英群體實現(xiàn)了同步化的發(fā)展,改變了以往一枝獨秀的局面
2.精英群體的職業(yè)化程度和專業(yè)化水準越來越高
3.精英群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位置越來越突顯
三、中國現(xiàn)階段精英群體存在的問題
1.“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片面的行為和政策取向
2.公權強烈的擴張沖動
3.精英群體之間利益結盟現(xiàn)象日漸明顯
4.精英群體呈現(xiàn)出一定的自我封閉化和壁壘化傾向
四、中國精英群體的問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1.造成公共投入的巨大浪費
2.扭曲和損傷正處在定型過程中的現(xiàn)代社會階層結構
3.造成改革與發(fā)展兩者之間的背離
五、結語
專論7 應高度重視社會政策對執(zhí)政黨的重大意義
1.“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與社會政策密不可分
2.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呼喚著社會政策
3.社會政策對于中國共產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
第六章 中國中期社會危機的可能趨勢
一、中國社會的高風險
1.現(xiàn)代社會必然伴隨著社會風險
2.中國急速的社會轉型必然面臨著高風險
二、危機和社會危機的界定
1.何謂危機和社會危機
2.社會危機的特征
3.社會危機的誘因變量和本因變量
4.社會危機的可能趨勢
三、中國中期社會危機的主要變量
1.“中期”范圍的劃定
2.中國中期重要的社會危機變量
四、中國中期社會危機的第一種可能趨勢
五、中國中期社會危機的第二種可能趨勢
六、中國中期社會危機的第三種可能趨勢
七、應對思路和對策
1.建立起雄厚的戰(zhàn)略資源戰(zhàn)略物資儲備體系
2.建立起公正合理并且是制度化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
3.形成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的社會階層結構
專論8 社會的急劇轉型與社會焦慮
1.社會焦慮困擾著中國社會
2.社會焦慮產生的原因
3.怎么辦
第七章 中國新一輪改革的若干轉變
一、從“無序”改革到“有序”改革
二、從增益型改革到利益調整型改革
三、從邊緣層面的改革到核心層面的改革
四、從應對個案化的社會問題到應對整體化的社會問題
五、從單純地看重經濟效益到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并重
六、從“先富”逐漸過渡到“共同富?!?br /> 七、從經濟型政府逐漸轉變?yōu)楣卜招驼?br /> 八、從經濟體制的改革逐漸過渡到全方位的改革
專論9 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接受某媒體記者的采訪
專論10 后發(fā)優(yōu)勢與后發(fā)劣勢
1.后發(fā)優(yōu)勢:六個方面的表現(xiàn)
2.后發(fā)劣勢:八個方面的陷阱
3.揚長避短:六項對策
第八章 日益突顯的民生問題
一、民生問題何以成為時代的一個重要主題
1.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2.社會成員平等和獨立意識普遍增強
3.世俗化進程的迅速推進
二、民生問題的基本含義及重要意義
1.民生的含義及內容
2.民生問題的特點
3.改善民生的一個重大意義在于防止改革與發(fā)展兩者之間的背離
三、建立一個初級的社會公正保障體系
1.問題的提出
2.初級社會公正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
3.建立初級社會公正保障體系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
專論11 改善勞動條件同樣能夠大幅度增加就業(yè)機會
專論12 中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五大失誤
專論13 民生與法治:深化改革的兩個有效突破口
第九章 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一、和諧社會的界定
1.和諧社會的含義
2.兩種類型的和諧社會
3.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
二、和諧社會理論的重大意義
1.和諧社會理論的理論價值
2.和諧社會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
三、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內容
1.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
2.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優(yōu)化社會結構
3.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協(xié)調和理順社會利益關系
4.和諧社會建設的著力點:制定和實施系統(tǒng)的社會政策
5.和諧社會建設的行動準則:“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
專論14 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優(yōu)勢
附錄一 從階級分析到當代社會分層研究
一、階級分析的基本價值
二、階級分析的不足
三、中國特定語境下的階級分析
四、從階級分析到當代階層分析
附錄二 社會公正研究的現(xiàn)狀及趨向——近年來國內學術界社會公正研究述評
引言:社會公正研究的崛起
一、關于貧富差距過大問題的研究
二、關于社會階層結構層面上社會公正問題的研究
三、關于“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爭論
四、社會公正基本理論層面的進展
五、社會公正研究的生長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