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美學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增訂本 李澤厚集)

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增訂本 李澤厚集)

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增訂本 李澤厚集)

定 價:¥41.00

作 者: 李澤厚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叢編項: 李澤厚集
標 簽: 美學

ISBN: 9787108028990 出版時間: 2008-0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42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華夏美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美學;它的悠久歷史根據(jù)在于非酒神型的禮樂傳統(tǒng)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觀點、范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蘊含在這個傳統(tǒng)根源里。從而,如何處理社會與自然、情感與形式、藝術與政治、天與人等等的關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為華夏美學的重心所在。 本次出版的修訂插圖本,是作者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三書》的基礎上,對全書文字作了最新訂正。全書插圖的選配側重中西比較,以凸顯華夏美學的非酒神型特征,與《美的歷程》《美學四講》修訂插圖本共同構筑了一片完整統(tǒng)一而豐富多彩的美學園地。 華夏美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美學;它的悠久歷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禮樂傳統(tǒng)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觀點、范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蘊涵在這個傳統(tǒng)根源里。從而,如何處理社會與自然、情感與形式、藝術與政治、天與人等等的關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為華夏美學的重心所在。

作者簡介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寧鄉(xiāng)縣道林人,生于1930年6月,曾就讀于寧鄉(xiāng)四中,湖南省第一師范,1954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編輯本段]突出貢獻李澤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tǒng)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了《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編輯本段]李澤厚的美學思想李澤厚的學術探索,對20世紀后半期中國美學具有重要影響。這種重要性,首先不在于他對具體學術問題富于新意的闡釋,而在于他作為哲學家的宏觀視野在美學學科建構過程中發(fā)揮的獨特作用。他率先肯定實踐對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的本體地位,推動50-60年代的美學討論超越了心—物二元對立的反映論模式。他通過康德研究建立了“主體性實踐哲學”,其中對使用、制造工具的物質實踐作為社會存在本體地位的強調,以及對于歷史唯物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地位的正面肯定,在80年代初具有雙重積極意義,那就是,強調實踐的主體性,有助于消解庸俗唯物論的影響,強調實踐的物質性,有助于消解斗爭哲學的影響?!爸黧w性實踐哲學”對個體主體性的領悟,使其所謂社會、實踐等范疇顯示出區(qū)別于同時代其他哲學教科書的特殊活力。當然,這種領悟與其立足于整體性的理論視角之間也形成了某種緊張,但這種理論緊張對年輕一代的理論思考卻形成了特殊的刺激效應。為了消除這種緊張而創(chuàng)構的“積淀”學說,雖猜想多于證明,卻也產生了廣泛影響。進入90年代,他又提出“情感本體”的觀念,體現(xiàn)出追蹤時代潮流的努力,只是這個觀念沒有帶動其既有體系的整體性嬗變,也沒有成為新的理論建構的闡釋起點,而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詠嘆的層面。

圖書目錄

華夏美學
前言
第一章 禮樂傳統(tǒng)
 一“羊大則美”:社會與自然
 二“樂從和”:情感與形式
 三 “詩言志”:政治與藝術
 第二章 孔門仁學
 一 “人而不仁如樂何?”:人性的自覺
 二 “游于藝”、“成于樂”:人格的完成
 三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的領悟
 四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道德與生命
 五 “日新之謂盛德”:天人同構
 第三章 儒道互補
 一 “逍遙游”: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
 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對象的擴展
 三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關于無意識
 第四章 美在深情
 一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生死再反思
 二 “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本體的探詢與感受
 三 “立象以盡意”:想像的真實
 第五章 形上追求
 一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永恒與妙悟
 二 “脫有形似,握手已違”:韻味與沖淡
 三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回到儒道
 第六章 走向近代
 一 “師心不師道”:從情欲到性靈
 二 “以美育代宗教”:西方美學的傳入
 三 載體與范疇
 結語
美學四講
 序
 美學
 第一節(jié) 美學是什么
第二節(jié) 哲學美學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美學
第四節(jié) 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
 美
第一節(jié) 美是什么
第二節(jié) 美的本質
第三節(jié) 社會美
第四節(jié) 自然美
 美感
第一節(jié) 美感是什么
第二節(jié) 建立新感性
第三節(jié) 審美的過程和結構
第四節(jié) 審美形態(tài)
 藝術
第一節(jié) 藝術是什么
第二節(jié) 形式層與原始積淀
第三節(jié) 形象層與藝術積淀
第四節(jié) 意味層與生活積淀
附錄一 實踐美學短記
附錄二 實踐美學短記之二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