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文獻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樣本
上篇 比較篇
第一章 教育社會化的比較
一、教育社會化的家庭環(huán)境
二、教育社會化的學校環(huán)境
三、學習過程比較
四、學習的態(tài)度與評價
第二章 家庭生活社會化的比較
一、家庭互動的比較
二、家庭親子關系的比較
三、生活感受與滿意度的比較
第三章 身心健康的比較
一、身體健康的比較
二、心理健康的比較
第四章 人際交往社會化的比較
一、同輩群體交往
二、師生交往
三、與其他社會成員的交往
四、人際交往評價
第五章 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一、教育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二、家庭生活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三、身心健康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四、人際關系社會化結果的比較
五、知識面廣度及他人評價的比較
六、總體社會化水平的比較
下篇 結構篇
第六章 國家與中央政府——制度的理性設計
一、國家對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演變
二、國家政策設計的理性化導向
三、制度安排與現(xiàn)實運作的矛盾
第七章 社會——文化沖突與社會排斥
一、流動人口與社會排斥
二、主體性思維支配下的排斥
三、文化沖突與反排斥
四、主體間性與社會融合
第八章 民工個人——留守與流動的艱難選擇
一、經濟成本——選擇的第一焦點
二、公辦與民辦——教育質量的困惑
三、文化沖突與社會排斥——流動的焦慮
四、代際轉移——家庭關系的影響
第九章 地方政府——多元沖突的協(xié)調與整合
一、注重務實的操作化政策
二、區(qū)域社會結構的改善與和諧
三、整合的中軸原理——財政壓力
四、矛盾與利益的協(xié)調與整合
第十章 總結與討論
一、留守兒童相對受到忽視
二、流動兒童優(yōu)于留守兒童的社會意義
三、公辦學校與民工子弟學校
四、社會制度與社會環(huán)境
五、協(xié)調與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展望
附錄一 留守與流動兒童社會化調查問卷
附錄二 農民工對子女教育選擇的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