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心理學華人本土心理學(上)

華人本土心理學(上)

華人本土心理學(上)

定 價:¥58.00

作 者: 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 主編
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博雅華人本土心理學叢書
標 簽: 心理學

ISBN: 9787562443797 出版時間: 2008-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6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在中國臺灣、香港及內地,華人本土化心理學的推動與研究已有大約三十年的歷史,在方法改進、理論建構,及實證研究三方面皆有相當成就。本書的目的即是分別就這三方面有系統(tǒng)地報道、分析與討論長期研究工作的結果。全書共有26章,組成9編,第一至五編為上冊,第六至九編為下冊。第一編談的是本土化心理學的基本性質、意義及發(fā)展。第二編討論本土化心理學的方法論、研究策略及研究方向。第三編闡述本土化心理學的三個理論:劉劭的人格理論、華人的社會取向論及華人的關系主義論。第四編分析家族主義、泛家族主義及家人關系(如親子關系與婚姻關系)。第五編探討臉面觀、道德觀、正義觀及公私觀。第六編論說人情關系、和諧與沖突,及緣觀與忍觀。第七編綜論價值觀、成就動機及心理變遷。第八編評析華人企業(yè)組織中的領導與忠誠,及華人的工作動機與分配正義。第九編則談華人本土化心理療法與華人宗教經(jīng)驗。本書可以作為心理學研究者的參考書,“華人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以及其他類似課程(供研究生與大學高年級學生使用)的教科書。用作課本時,可依學分要求與學生程度,從本書中選擇適當?shù)恼鹿?jié)組成教材。書中各章皆由長期從事華人本土化心理研究的學者撰寫。

作者簡介

  楊國樞,中國社會心理學家。1932年12月22日生于山東膠縣。早年在臺灣大學心理學系任教,后赴美留學,1969年獲伊利諾大學博士學位。返臺后任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主任。曾兼任臺灣心理學會、臺灣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理事長。60年代初曾從事動物行為、羅夏測驗、文藝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從1969年起致力于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研究,重點是對中國人性格。著有《中國人的性格》、《現(xiàn)代社會的心理適應》、《現(xiàn)代化與民族主義》、《現(xiàn)代化與中國化論叢》等。黃光國,臺北市人,出生于1945年11月6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xiàn)任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致力于發(fā)展本土社會心理學。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五十馀篇,曾獲得國科會杰出研究獎三次,優(yōu)良研究獎十馀次,目前為國科會特約研究員,及教育部國家講座。楊中芳,生于天津,祖籍山東蓬萊,教授、基礎和應用心理學碩士生導師、基礎心理學和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方向)博士生導師。 至今已出版多部相關專著,包括“如何研究中國人”," 如何理解中國人 ",以及“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情感及信任”等代表性著作和論文數(shù)十篇。近年,她潛心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中庸”的思想對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影響。

圖書目錄

第一編 本土化心理學的開拓
 第一章 本土化心理學的意義與發(fā)展 楊國樞
 一、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及本土(化)心理學
  二、本土化心理學作為一種學科
 三、本土化心理學作為一種方法論
  四、本土化心理學作為一種學術運動
 五、結語
第二編 本土化心理學的方法論
 第二章 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基礎 黃光國
 一、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
  二、建構實在論
 三、心理學本土化的必要性
  四、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爭議
 五、結語: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十字路
 第三章 本土化心理學的研究策略 楊中芳
 一、本章論述的脈絡
  二、本土化心理學研究的是什么
 三、本土化心理學研究的思考策略
  四、怎樣在“文化/社會/歷史”脈絡中看個體之具體行動
 五、本土心理研究的一套策略
  六、總結
 第四章 本土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楊中芳
 一、本章論述的脈絡
  二、對研究方法的基本信念
 三、本土化心理研究方法總覽
  四、如何具體進行本土化研究
 五、總結
第三編 本土化心理學的理論
 第五章 劉劭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 楊國樞
 一、劉劭之人格理論的內涵
  二、劉劭之人格理論的詮釋
 三、結語
 第六章 華人社會取向的理論分析 楊國樞
 一、人與環(huán)境的基本互動方式
  二、中國人社會取向的特征
 三、中國人社會取向之泉由的假說
  四、結語
 第七章 華人關系主義的理論建構 黃光國
 一、引言
  二、關系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三、“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四、儒家文化的分析
 五、關系中的人們
  六、華人社會中的沖突化解模式
 七、結論:解決問題的效力
第四編 家族取向與家人關系
 第八章 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 楊國樞、葉明華
 一、中國人之家族主義的意義與概念分析
  二、中國人之家族主義的測量研究
 三、家族化歷程——從家族主義到泛家族主義
  四、未來研究的方向與重點
 第九章 孝道的心理與行為 葉光輝
 一、孝道的意義
  二、孝道在華人家庭的重要性
 三、孝道之社會態(tài)度的研究
  四、孝道之認知結構(發(fā)展)研究
 五、親子沖突來源與子女消解模式
  六、未來的研究方向與課題
 第十章 婚姻關系及其調適 利翠珊
 一、婚姻關系的研究背景
  二、理解華人婚姻關系的概念架構
 三、華人的婚姻關系與調適
  四、華人婚姻研完策略與方法的檢討
 五、未來的研究方向與課題
第五編 臉面觀、道德觀及公私觀念
 第十一章 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觀 黃光國
 一、引論
  二、戲劇理論
  三、華人“臉面”觀的文化根源
 四、儒家思想的深層結構
  五、孝道與無條件的積極義務
 六、儒家文化中的社會觀:心理社會圖
  七、儒家文化中的自我觀
 八、東西文化的對比
  九、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觀
 十、面子性格與印象整飾
  十一、面子與社會互動
 十二、結論
 第十二章 華人的道德觀與正義觀 黃光國
 一、引言
  二、道德發(fā)展的階段:強加式客位研究取向
 三、道德思慮的向度:共有式客位研究取向
  四、本土文化的考量:強加式與共有式客位研究取向的批判
 五、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與正義:本土化心理學的研究
  六、結論
 第十三章 人己群己關系與公私觀念 李美枝
 一、社會認同模式與社會凝聚模式的群體現(xiàn)
  二、中國傳統(tǒng)的人己觀與公私觀
  三、臺灣本土的重要群際事件
  四、人己關系與團體類別化的實證研究
 五、分類意識與現(xiàn)代社群主義
  六、結論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