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研究對象不同。本研究是史論結合的研究,力圖從歷史資料中勾勒出江蘇高等教育結構演變的主要線索,進而探討影響某一時期江蘇高等教育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相關政策等問題,而其他相關論著則著重研究現實的結構矛盾。其次,研究目標不同。本研究試圖闡述江蘇高等教育結構變化的過程與特點,力爭在此基礎上達到歷史與邏輯的有機統(tǒng)一,把握建國以來江蘇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實質與全貌。其他研究往往側重于探索某一時期江蘇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和改革問題,為推進實際的改革提供依據和對策。第三,研究方法不同。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依據過去的事實、數據和資料,分析影響江蘇高等教育結構的內外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他相關研究則主要采用調查法,其對策建議的合理性,往往建筑對江蘇經濟和產業(yè)結構所做的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之上。本書運用文獻研究的方法,在收集整理大量第一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將建國以來江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劃分為六個歷史階段,以層次、科類、學校類型為三個主要的分析維度,描述了江蘇高等教育結構演變的歷史軌跡,分析了各歷史階段中導致結構變化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因素以及一些重要的決策過程,歸納了江蘇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主要特點和某些內在機制,并且對江蘇高等教育結構的發(fā)展趨勢作出了合理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