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書的閱讀,還應強調三點:一是,作者在本書的導論中就口頭詩學的基本問題專門列出了10個概念清單和10個誤導用法的清單;與此同時,在行文的闡述中,對于其他常用的核心概念如“神話”、“崇拜”、“標記的”、“未標記的”等也往往會給出簡明的操作性定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相關概念和術語的理解應以原作中的定義、闡述及其案例分析為本,譯者的簡釋僅供參考。二是,古典學界一般不采用公元前5世紀由希臘人狄奧尼修斯(Dionysius)設計的“公元前(B.C.)、公元(A.D.)”的基督教紀元(the Christian era)系統(tǒng),盡管它更為人們所知;而是應用8.C.E.(共同時代以前)和C.E.(共同時代)的系統(tǒng)。其主要原因是:用基督教術語來說,學者們想要探求和理解的希臘人絕對是多神教崇拜者和異教徒;那么,“公元前、公元”這樣的基督教詞語就顯得很不合適了。除非特別指出,一般學術著作中涉及古希臘問題所有的日期都指向共同時代以前,本書采用的古希臘紀年系統(tǒng)亦然。但為讀者閱讀方便起見,本書中的時間表示仍沿用大家熟悉的公元紀年法,舉凡“公元前”所指仍為“共伺時代以前”,這里特地提請讀者注意。此外,作者常常述及的幾個歷史分期為:(1)古風時期(the Archaic Period),約當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480年;(2)古典時期(the Classical Period):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23年;(3)希臘化時代(the Hellenistic Age):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0年。三是,本書在出版前曾以講座手稿的形式在哈佛師生中流通過一段時間,后來納入了哈佛大學希臘研究中心(CHS)與斯多亞聯(lián)盟(The Stoa Consortium)合作的人文學術電子文獻庫中,讀者可以前往閱讀和下載。但需注意的是,斯多亞網絡版(2001年上網)與本書所據(jù)的德大版(1996年)還是有若干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作者在正文和腳注中對相關的段落和措辭作出過一定程度的修訂或增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