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司馬光領銜編撰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編年史中最具權威性的一部巨著。它記載了1362年的史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訖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書分294卷,歷時19年完成。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于經濟、文化。清人王嗚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這說明《通鑒》一書在社會上是何等的重要了?!锻ㄨb》全書近四百萬字,通讀一遍已屬不易,當時有王益柔獨能對《通鑒》作了全面的考釋,閱《通鑒》終篇,一時傳為美談。到了元代,浙江寧海人胡三省至元二十二年(1285)寫成《資治通鑒音注》一書,對司馬氏的《通鑒》作了???、解釋、考證,對史炤的《釋文》作了辯誤,對史事有所評論。他在《新注資治通鑒序》中說:“凡紀事之本末,地名之同異,州縣之建置離合,制度之沿革損益,悉疏其所以然?!焙喜W多通,極著書之能事,不得不令人佩服。而明、清兩代學者的拾遺補缺,固多精義,但他們都只找《胡注》中的一些問題,卻沒有去了解和肯定《胡注》的真正價值所在。扭轉這一偏向,給胡三省作出正確評價,使其思想和學術成就大白于天下的,是陳援庵先生《通鑒胡注表微》一書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