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釋了老子《道德經》中的10個字,意在指出《道德經》是一本辯證邏輯學著作,有其邏輯學體系。筆者整理出了《老子》簡體字甲本(見本書附錄三)。與文物出版社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一)老子》甲釋本不同,筆者力圖保持帛甲本的本來面目。若要整理出一個標準本,使其能夠兼容三本(帛甲本、帛乙本、傅奕本)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三種版本內容差異很大,不可兼容。因此,人們在解釋《道德經》時各盡所能,在引用《道德經》時各取所需。不求兼容,力求分立,筆者寧愿擇帛甲本而從之,認為帛甲本年代最早。所以,在整理中,若帛甲本有者必取之,例:一者,其上不收,其下不忽。若帛甲本缺損就取帛乙本補之,例:天下之物生于有,有于無。若帛甲本、帛乙本缺損,就取傅奕本補之,例:萬物負陰而抱陽。若傅奕本不宜就取郭店楚簡本補之,例:天下萬物生于有,生于無。若傅奕本不宜楚簡本又無,則依邏輯由筆者補之,例:無為則無不聞。若帛甲本中語義不通,則筆者依意添之,例:圣人亦弗傷[神]也、[故恒有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