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最新報告(2008)》是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簡稱985基地)成立后組織編寫的第三本年度報告。我們編寫這本年度報告的宗旨,是鳥瞰式地向人們展示過去一年中國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科學研究的全貌,包括研究領域及代表性學術觀點,研究熱點和亮點,學術會議概況和公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類專著與教材。 讀者們讀完這份研究報告可以發(fā)現(xiàn),2007年中國高校新聞傳播學研究有三個亮點:一是由于一些學科基本概念的重新討論引發(fā)對整個學科體系的關注;二是由于對以往研究方法的檢討引發(fā)對過去結論的反思;三是由于一些新法規(guī)的出臺引發(fā)同這些新法規(guī)相應的新聞現(xiàn)象的思考。這些亮點把新聞傳播學的基礎性研究推向深入,從而從總體上提升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的水準,同時又鮮明地凸顯新聞傳播學應用層面的特色。 經過10多年的持續(xù)努力,媒介素養(yǎng)研究已經從一個熱點問題逐漸深化成具體的研究課題,成為重要的教育理念,并開始走向社會實踐。 對于外國新聞媒介改版的觀察,關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重視負面報道的思考,為中國的媒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對融合新聞、民生新聞、付費采訪等新聞實務議題的研究有較大的深化。 中國用近30年時間走完推介、引進西方傳播學的路程。學者們著手對這一路程和引進的傳播學原理進行學術反思,標志著中國的傳播學建設開始邁上自主創(chuàng)新研究的新階段。一些學者對傳播學研究新方法新視野的開拓,預示著這一學科將有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至于過去一年科學研究工作的不足,我們以為主要是高校新聞傳播學研究缺少中長期規(guī)劃和明確的課題指南引領,缺少重要的標志性學術成果,應該引起學界和主管部門重視,并切實有所改進。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07級博士研究生和部分博士后研究人員協(xié)助主編收集和整理本報告所需要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撰寫了初步的研究報告,陳月明教授和陳杰博士研究生協(xié)助主編對這些資料及初稿進行了整理和編輯。張曉峰副教授提供學術會議和著作教材出版的資料。教育部社科委委員、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丁淦林教授閱讀本報告并提出了修改意見。作為本研究報告的主編,我要向丁淦林教授表達深深的敬意和謝忱,并向參與本報告的作者團隊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刻苦鉆研的學風和協(xié)作攻關的團隊精神表達我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