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經典即便都譯成了漢語,不等于漢語學界有了解讀能力。西學典籍的漢譯歷史雖然僅僅百年,積累已經不菲,學界的讀解似乎仍然在吃夾生飯——甚至吃生米,消化不了。翻譯西方學界詮釋西學經典的論著,充分利用西方學界整理舊故的穩(wěn)妥成就,於庚續(xù)清末以來學界理解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未竟之業(yè)意義重大。譯界并非不熱心翻譯西方學界的研究論著,甚至不乏龐大譯叢之舉。顯而易見的是,這類翻譯的選題基本上停留在通史或評傳階段,未能向有解釋深度的細讀方面邁進。設計這套“西方傳統(tǒng):經典與解釋”,旨在推進學界對西方思想大傳統(tǒng)的深度理解。選題除顧及諸多亟待填補的研究空白(包括一些經典著作的翻譯),尤其注重選擇思想大家和篤行純學的思想史家對經典的解讀。研究尼采當以尼采發(fā)表的著作為主——重要的是研讀尼采或充滿激情或深具匠心地寫下并發(fā)表的文字。盡管尼采的書好看,其實不容易讀(首先當然是不容易譯),編譯尼采著作,不僅當以尼采的著作為主,得同時關注注釋和解讀。 本書是《西方傳統(tǒng)經典與解釋》系列之一的《尼采與古典傳統(tǒng)續(xù)編》,內中具體收錄了:《尼采與荷馬競賽:重估“荷馬問題”》、《基督教是“民眾”的柏拉圖主義?》、《重新思考起源:尼采和黑格爾》、《重新思考起源:尼采和黑格爾》等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