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4到1924,在復辟與反復辟中,英雄與國賊并起,先驅者和保守者迭出,這些人中的大多數(shù)都浸染著悲劇色彩,可將他們的悲劇穿在一起當作一整幕戲,又會發(fā)現(xiàn),這幕戲卻并不是悲劇。歷史可以很殘酷,歷史又前向而行,個人的悲劇后面是時代進步的希望,溥儀離開紫禁城時,并沒有誰喊著“扶清”口號前來相助。那時,并非所有中國人都能理解孫中山等革命者的苦心,可這些人畢竟開了中國現(xiàn)代化之先,讓后來的人可以順著這“現(xiàn)代化”的命題,將歷史演繹下去。就是在他們一次次失敗的起義、革命、運動中,皇權政治風光不在。從1894到1924,是中國數(shù)千年未有之的大變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