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論語》——與智者的心靈對話
《學而》篇第一
1.1 孔子之憂,孔子之樂(不亦說乎、不亦樂乎)
1.4 自省的力量(吾日三省吾身)
《為政》篇第二
2.4 光陰的故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2.24 城市的傷口(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篇第三
3.4 心靈的敬拜(林放問禮之本)
3.20 永恒的0.00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里仁》篇第四
4.8 尋“仁”啟事(朝聞道,夕死可矣)
4.19 兒行千里(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公冶長》篇第五
5.11 欲上心頭(吾未見剛者)
5.20 第六感危機(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
5.23 饒恕之心不可無(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5.25 非常人道主義(匿怨而友其人丘亦恥之)
《雍也》篇第六
6.3 顏回的美德(不遷怒,不貳過)
6.11 生活在彼岸(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6.18 華麗與蒼涼(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6.20 為汝癡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述而》篇第七
7.16 清貧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30 仁愛有多遠(仁遠乎哉)
《泰伯》篇第八
8.7 士志于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8.20 21世紀什么最貴(才難,不其然乎)
《子罕》篇第九
9.4 走下自我的寶座(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17 時間的地鐵(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9.31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唐棣之華)
《鄉(xiāng)黨》篇第十
10.8 貪得無厭還是節(jié)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10.7 萬物之靈長(“傷人乎?”不問馬)
《先進》篇第十一
11.12 無常和有道(未知生,焉知死)
11.20 小馬過河(子張問善人之道)
《顏淵》篇第十二
12.5 何必骨肉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12.10 愛惡之惑(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12.19 上梁下梁(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子路》篇第十三
13.17 慢四探戈(欲速,則不達)
13.21 此生難得狂(必也狂狷乎)
13.27 “仁”在不言中(剛、毅、木、訥近仁)
《憲問》篇第十四
14.7 管教的愛(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14.16 在生死的天平上(管仲非仁者與)
14.26 界限分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4.34 “以德報怨”和“以怨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15.2 人在窮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15.6 與誠信同行(言忠信,行篤敬)
15.16 為何不提問(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5.28 用事實說話(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季氏》篇第十六
16.4 友人的抉擇(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16.10 九思的境界(君子有九思)
16.12 千秋功罪任評說(民到于今稱之)
《陽貨》篇第十七
17.8 不學之弊(六言六蔽)
17.14 舌頭的威力(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17.21 大孝終身慕父母(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微子》篇第十八
18.6 指點迷津(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18.7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子路從而后,遇丈人)
《子張》篇第十九
19.10 喊出悄悄話(信而后諫)
19.12 小流人海去(孰先傳焉?孰后倦焉)
19.21 眼里也要容得沙子(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堯日》篇第二十
20.2 五美和四惡(尊五美,屏四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