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和軍隊進行英勇斗爭的偉大史詩。在歷時兩年的長征中,以遵義會議為轉折點,我們黨堅持把自己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把軍事上的戰(zhàn)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zhàn)略轉變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系在一起,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的重大勝利。長征的勝利,實現了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它不僅使黨、紅軍和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而且為黨帶領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爭取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國家迎來了新曙光;它不僅推動了黨的團結和成熟,而且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是認識和研究中國革命與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金鑰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長征歷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國外研究看,由于政治立場和價值觀的不同,也存在著由否定長征進而否定中國革命等錯誤觀點與傾向。所以,該研究也是捍衛(wèi)長征歷史尊嚴、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必然要求。同時,長征歷史地位和作用研究有助于認識黨的領導集體和領導體制形成和演變的規(guī)律,有助于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進程和客觀規(guī)律,有助于認識和把握中國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演變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長征研究歷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改革開放以來,長征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具有研究領域寬、認識全面、不囿于成見、勇于創(chuàng)新的特點和趨勢,但是研究的重點極不平衡,長征歷史地位和作用研究就是當前長征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已有的研究存在著研究視角不開闊、研究深度不夠等缺陷,理論分析也比較薄弱。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長征將愈發(fā)顯出其永恒的魅力,因此,在已有長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站在歷史和現實的新高度,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深人長征歷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仍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本研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方法,在正確處理長征的歷史性和邏輯性、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國內研究與國外研究、歷史和現實等關系的基礎上,從“六個轉變和一個精神”角度分四個層次逐步深入探析長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進而總結中國革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第一章分析了長征中新的領導集體形成的必然性和歷史過程,著重分析了新的領導集體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第二章進一步分析了長征在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理論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解析了長征的歷史過程、黨的策略方針的演變及其作用;第四章闡述了長征時期中共與共產國際關系的改善、獨立自主原則確立的必然性及其作用;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礎上概述了長征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緊迫性及其對長征和中國革命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又在前五章的基礎上分析了長征對中國革命形勢從低潮向高潮轉變的原因、條件和具體表現;第七章揭示了長征精神的內涵及歷史意義,強調新時期弘揚長征精神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長征中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不僅實現了黨的領導集體和領導方式的轉變,而且對長征的勝利以及中國革命和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長征不僅在指導思想上實現了從城市到農村的轉變,在實踐上也是把中國革命中心放在農村的又一成功范例,而且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論既包括農村和城市的“革命中心”問題,也包括南方和北方的“革命重心”問題,深化了對道路理論的認識,拓寬了道路理論的內涵,促使了道路理論的成熟;長征開始并初步實現了黨的策略方針從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到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偉大轉變,充分顯示了黨的先進性,由此開始了國內戰(zhàn)爭向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轉變,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積累了寶貴經驗;長征中獨立自主原則的確立,促使了黨的成熟,改善了與共產國際的關系,提升了黨在共產國際的地位。正是在此基礎上,長征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發(fā)展開辟了道路,為毛澤東思想的成熟奠定了組織基礎、思想基礎和實踐基礎,是毛澤東思想形成到成熟的轉折點。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長征勝利并結束了內戰(zhàn),保存了抗日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由國內階級斗爭的低潮轉向抗日民族斗爭的高潮,為抗日戰(zhàn)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J,重要基礎。偉大的長征所培育的長征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升華,也是對近代中國革命精神的揚棄;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體現,是井岡山精神之“流”和延安精神之“源”,也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與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不僅是保持共產黨人先進性的不竭精神動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