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全套書第二輯,本輯所記,起于漢淮陽王更始元年(23),迄于魏元帝咸熙元(264),講述東漢、曹魏,凡242年之史事。王莽末年,新政紛出,官吏競利,民眾涂炭,于是天下分崩,綠林、赤眉奮起,更始稱帝,割據豪強林立。昆陽之戰(zhàn),王莽主力摧折,關中一鼓而下。劉秀乘時而起,假赤眉之手,肅清綠林,25年,稱帝洛陽,史稱東漢。聚集豪杰,扼殺赤眉,掃蕩關東,平滅隴蜀,數年之間,天下一統(tǒng)。光武整頓吏治,減賦休民,六十年間,“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繼至,國富民強。和帝以降,七十余年,外戚竇氏、鄧氏、梁氏繼起,諸帝沖幼,皇權集于外戚。桓、靈之間,宦官崛起,窮兇極惡,黨錮禍起,士人摧亡,從容赴死,終不能屈?;鹿?、外戚、士人三股競力,此伏彼起,朝野再無寧日。黃巾兵亂,天下紛起,董卓入京,外戚、宦官一齊冰消。王允運計,呂布反噬,董卓敗亡。豪強借鎮(zhèn)黃巾、討董卓之機,眾起分割。曹操殳夷北方,孫權抵定江東,劉備收眾巴蜀,天下三分,東漢名存實亡。220年,曹丕受禪,東漢滅亡,歷時195年。221年,劉備帝蜀,229年,孫權稱帝江東,三國競逐,孫劉聯(lián)和,曹魏獨強??酌髁銎钌剑S九伐中原,未建寸功,曹魏興兵伐蜀,一鼓蕩平。其間,司馬氏興起,外抗吳、蜀,內誅宗室,曹魏皇權旁落,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咸熙元年,劉禪車蓋入洛陽,曹魏也將走向盡頭,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葉。本輯結束于此,以終曹魏。此242年,頭尾均為天下迸裂之際,潼關內外,兵將紛紛,此去彼往,血染沙塵。但英主良臣輩出,豪杰用命,大稱平生,全始終者不在少數,良計嘉言,滿紙皆是。陰后、馬后、鄧后,或輔英主,或收束外戚,或主掌天下,言行多有出人意表,東漢歷代賢后,大為可觀。承平百數十年,朝廷或多有動蕩,百姓終少見戰(zhàn)火,文治武功,遠邁前漢。中原雄起,邊境大致清寧,翻看閱覽,人意差強。諸般紛繁史事,司馬光等人,一一按年月展開,條分縷析,因果分明。廢興之機要,人情之冷暖,盡在一覽;文字典雅,史識高邁,兩臻佳妙,讀來賞心悅目?!顿Y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以來的學者所編纂的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lián)結古今的大編年史。為學史者必讀之著作。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之目的在于“資治”,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部敘述詳明。而對無關國計民生的事及人物,如眾多的文人、高隱均不予提及。其記人記事,原則鮮明,為歷代帝王大臣及學人所樂讀。司馬光所處時代,距今已900余年,當時文言與當下所用的白話文已相去甚遠,故現代人讀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棄的。有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初,由臺灣學者黃錦鋐先生領銜主持,集臺灣各大學27位著名教授之力,歷時3年,將這部大著譯成白話,深受中文世界讀者所喜愛。司馬光是我國古代史學、文學、政治大家,其識見、才能早有公論;他與當時最優(yōu)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隱、薈萃熔鑄,用功極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難以企及。故此,澤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譯文典雅,緊貼原著,不以“現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fā)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如此以拙御巧,實為明智之舉?!段陌讓φ杖g資治通鑒(第2輯 東漢 魏)(全3冊)》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全書共計800余萬言。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將其分為七輯出版。分輯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別。第一輯為戰(zhàn)國、秦、西漢(含王莽新);第二輯為東漢、魏(含更始);第三輯為東西晉;第四輯為南北朝;第五輯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亂起);第六輯為安史之亂至唐滅亡;第七輯為五代十國。此分輯純粹是為了排版閱讀方便,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