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文物考古中國南方考古與百越民族研究

中國南方考古與百越民族研究

中國南方考古與百越民族研究

定 價:¥118.00

作 者: 彭適凡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文物

ISBN: 9787030223258 出版時間: 2009-0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42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國南方考古與百越民族研究》選錄了作者數(shù)十年來有關(guān)江西和南方其他一些地區(qū)先秦考古學和百越民族史研究方面的論文共30篇,除《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大力加強南方文物考古》一篇代前言外,上編計有論文18篇,主要探討中國南方地區(qū)(含江西)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先越民族的兩種生產(chǎn)工具即有段石錛和有肩石斧以及有關(guān)南方地區(qū)商周時期幾何形印紋陶、原始瓷、早期青瓷、玉牙璋和迄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玉“羽人”等問題的專題研究;下編計有論文11篇,主要是對南方地區(qū)先越及爾后泛稱的百越民族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杰出貢獻和長江中游地區(qū)南岸古銅礦帶主人族屬揚越及其更替過程以及贛、閩武夷山地區(qū)懸棺葬制族屬系揚越等問題的專題論述。《中國南方考古與百越民族研究》可供國內(nèi)外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及相關(guān)學科的研究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彭適凡,1937年1月19日出生于江西樂安。1960年畢業(yè)于江西師范學院歷史系,后從事文物考古和博物館工作。1984年起至1998年任江西省博物館館長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并兼任江西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歷史學系教授?,F(xiàn)任江西省博物館名譽館長、《南方文物》名譽主編以及江西省考古學會理事長、江西省文物鑒定專家組組長、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代表性專著有《中國南方古代印紋陶》、《江西先秦考古》和《新千古玉》等,發(fā)表有關(guān)考古學、青銅器、陶瓷器和玉器等方面研究論文近200萬字。

圖書目錄

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大力加強南方文物考古(代前言)
上編
 長江文化的特點及研究的意義
 試述先越民族的兩種生產(chǎn)工具
 試論華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兼論有關(guān)的幾個問題
 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huán)遺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模式的個案研究
 江西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與夏文化的南漸
 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shù)討論會紀要
 試述南方早期印紋陶的特點及其淵源
 從原始瓷器到早期青瓷及其與印紋陶的關(guān)系
 試述中原印紋陶及其與南方印紋陶的關(guān)系
 中國南方與南太平洋地區(qū)古代印紋陶的比較研究
 略論香港地區(qū)出土古代印紋陶
 一部編著成功的田野考古報告集——評澳門地區(qū)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澳門黑沙》
 談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件商代玉“羽人”
 禮器“牙璋”的類型學研究——兼論香港大灣新出牙璋的年代
 新疆和田玉石輸入江南始于商代考
 江西吳城青銅文化不是中原商文化的一支
 江西吳城青銅文化的再探討
 三城三河相套而成的古城典型——江蘇武進春秋淹城個案探析
下編
 新石器時代贛江流域居民族屬考
 幾何印紋陶與古越族
 從印紋陶對西南和臺灣等地的影響與傳播看百越民族的流向
 百越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卓越貢獻
 論揚越、干越和于越族對中國青銅文化的杰出貢獻
 嶺南民族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評《嶺南民族源流考》
 “吳頭楚尾”地帶古銅礦年代及其族屬考
 瑞昌商周銅礦遺存與古揚越人
 論武夷山地區(qū)懸棺葬制的族屬——兼及其年代
 江西懸棺葬的分布及貴溪崖葬的有關(guān)問題
 再論龍虎山懸棺葬的若干問題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