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流行一種照像石印的折扇,一面是字,一面是畫,古人名跡跟現代人作品都有,有印制精美的,也有很粗劣的。我二十一、二歲時,曾見到一柄,正面山水,不記得是甚么入畫的,另一面是唐伯虎所寫他自己的一首七律。詩云:漢皇故人釣魚磯,魚磯猶昔世寰非。青松滿山響樵斧,白舸落日曬客衣;眠牛立馬誰家牧?灘鸕鶿無數飛。嗟予漂泊隨粥,渺渺江湖何所歸。讀過之后,大為欣賞。意境幽曠,音節(jié)峭折,跟我平常所讀的唐宋七律都不一樣。也就是說:能在唐宋名家之外,自成一格。這是我第一次讀伯虎詩。如此佳作,當然希望多讀若干首,于是我買了一部石印的《唐伯虎全集》,發(fā)現其中確有些七律都很別致;但也不過十首左右,而其它各體都很平常,畢竟不能跟唐宋名家相比并,看過之后,也就擱起來了。1975年秋天,故宮博物院舉辦“吳派畫九十年展”,展出作品主要是沈唐文仇四大家。我去參觀了,并買了一本影印書畫冊,題名就叫作“吳派畫幾十年展”,其中伯虎書畫約有四十件。在一張扇面上看到伯虎一首題畫的七絕,又在另一張扇面上看到他自書自作的一首七律。詩云:蒞草苫墻土筑臺,手抄書卷是家財。朝霜打落山榆葉,滿地秋風掃不開。(原題《秋山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