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陵生老師,1960年畢業(yè)于上海第一師范學院歷史系,先后在上海解放中學、海南中學、華東師大附中工作,盡管他學的是歷史專業(yè),但畢業(yè)后他教過俄文,當過外語教研組長,也教過政治、語文、文藝等,“文革”后才開始歷史的教學。多年和歷史課無緣,這畢竟使他產生了些許生疏,但值得慶幸的是,他沒有受到“文革”左的思潮的影響,少了許多教條框架,而多門課的教學又豐富了他的教學實踐,使他的視野更加開闊。他認為歷史課不能僅僅局限于歷史知識的傳授,因為歷史本身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學生懂得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思考今天、設計明天,明確自己的地位與責任。為此,郝老師做了很多探索與研究。初期,郝老師曾嘗試過快速教學法,它的特點是容量大,思維空間大,在短短時間內,老師把要講的東西大大壓縮,大部分的時間是讓學生活動。此外,還有卡片教學法。但結果卻是學生不感興趣。經過反復的摸索,郝老師逐漸對教學有了自己的心得,他主張:上課應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表達的能力,只要教師設計、引導得好,整堂課會是生動、活潑的,這也是把課堂中原來只有的教師的主動性,變成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主動了才能去思維、去尋找,得到方法.遠比得到史實更為重要,只有教與學的密切配合,生動與主動兩者互動才是一堂好的歷史課。本書分“探索與感悟”、“到歷史中尋找美”以及“美的暢想”三章,第一章系統(tǒng)討論歷史教育方法與心得,第二章分十九個小節(jié)談及自己對歷史各個時代各大事件的理解和感受,第三章則談及自己生活經歷中對儒學的理解、對茶藝的體味,以及閱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