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試驗設計與指標測定
1.1 試驗材料
1.2 區(qū)域化試驗點設置
1.3 試驗設計
1.4 試驗林的管理
1.5 指標測定
1.6 品種區(qū)域化試驗AMMI模型分析
第2章 新品種區(qū)域化試驗第一年結果
2.1 不同試驗點不同品種成活率比較
2.2 新梢生長量比較
2.3 新梢數量比較
2.4 冠幅比較
2.5 株高比較
2.6 適應性綜合評價
第3章 新品種區(qū)域化試驗第二年結果
3.1 保存率
3.2 株高比較
3.3 冠幅比較
3.4 新梢生長量
3.5 新梢數量
3.6 適應性綜合評價
第4章 新品種區(qū)域化試驗第三年結果
4.1 保存率
4.2 新梢生長量
4.3 冠幅比較
4.4 株高比較
4.5 葉片和棘刺數比較
4.6 果實特性及產量比較
4.7 適應性綜合評價
第5章 新品種區(qū)域化試驗第四年結果
5.1 保存率
5.2 株高比較
5.3 地徑比較
5.4 冠幅比較
5.5 不同品種生長指標回歸分析
5.6適應性綜合評價
第6章 新品種區(qū)域化試驗第五年結果
6.1 保存率
6.2 株高比較
6.3 地徑比較
6.4 冠幅比較
6.5 葉片、棘刺和單株產量比較
6.6 不同品種生長指標回歸分析
6.7 適應性綜合評價
第7章 新品種區(qū)域化試驗第六年結果
7.1 生長比較
7.2 葉片、棘刺和單株產量比較
7.3 不同品種生長指標回歸分析
7.4 適應性綜合評價
第8章 不同試驗點不同品種果實特性比較
8.1 百果質量比較
8.2 果實縱徑與橫徑比較
8.3 果柄長度比較
8.4 果實縱橫比比較
8.5 不同試驗點果實特性的變異
8.6 果實特性指標相關分析
8.7 百果質量與果實特性指標的相關分析
第9章 不同試驗點不同品種種子特性比較
9.1 種子千粒質量比較
9.2 種子長度、寬度和厚度的比較
9.3 種子長寬比比較
9.4 不同試驗點種子特性的變異
9.5 種子特征指標相關分析
第10章 生長與適應性動態(tài)變化
10.1 保存率的動態(tài)變化
10.2 株高的動態(tài)變化
10.3 冠幅的動態(tài)變化
10.4 適應性指數E的動態(tài)變化
第11章 不同品種生物活性物質比較
11.1 果實維生素C和維生素E含量比較
11.2 果實黃酮含量比較
11.3 葉片黃酮含量比較
第12章 示范林生長與產量
12.1 示范林生長與產量比較
12.2 不同品種生長指標相關分析
12.3 不同品種生長指標與單株產量相關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圖版沙棘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