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館與清代政治》一書,以清代史館研究為樞紐,對有清一代史館修史的發(fā)展、成就及其與諸方面之聯(lián)系,尤其是與一代政治風云相起伏、相影響的歷史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考察,視野開闊,剖析深刻,將清代史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全書的學術創(chuàng)新價值,我想至少有三點是值得稱道的。一是首次系統(tǒng)闡明了清代史館的機制及運作方式,書中利用大量檔案資料,對一些重要史館的設立過程,史館與內閣、翰林院的關系,史館的管理制度、史料的征集途徑等問題做出詳細分析,總結了清代史館制度的特點。二是深入考察了史館中史官的活動與官僚體制的關系,并對史館修史、幕府修史與私家修史三種不同修史形式的關系進行討論,說明它們之間既存在矛盾又互相補益的事實。從一個角度展現(xiàn)了清代史學整體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三是探討了清代史館與政治的互動。白壽彝先生認為:歷史主要是寫政治,政治是歷史的脊梁。經濟雖是基礎,但受政治的制約,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不能作為歷史的中心?!肚宕佛^與清代政治》正是在這一精神指導下,通過具體的史料和事例,深刻揭示了史館修史與清廷政治斗爭、帝王文治、民族問題、邊疆問題的關系,展示了專制政治下官方史學的政治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