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已經有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盡管每年只有一位或兩位作家得此桂冠,但匯集起來就出現了一個“擎著光明火炬”的作家群體,也提供了一片多元文化展示與碰撞的園地。肖淑芬的《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大觀》一書就是以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她的這項研究始于1989年,并于1996年和2004年先后出版了專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論》、《諾貝爾文學獎精品透視》,在此基礎上,她又寫了這本《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大觀》。這是一部很有學術價值的專著,是跨文化文學研究的一個很有意義的成果。肖淑芬并不參與關于作家獲獎是否公正的討論,而是專注于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解析和對文本的研讀。她的研究思路十分清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對20世紀世界文學發(fā)展大背景的分析。通過世界文學發(fā)展的分段研究,既可看出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傾向的一些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考察20世紀世界文學的發(fā)展趨向。例如,本書將20世紀90年代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情況與前幾個階段進行比較,得出了區(qū)域的擴大化,主題的邊緣化,作家的多元化等三個結論,而這又在一定程度上都與20世紀后期國際間文學交流的進一步擴大與發(fā)展的總體趨勢相聯系。第二,個案研究。肖淑芬的文學感受力強,她十分重視自己的直接閱讀,總是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礎上有感而發(fā),鮮明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對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蘇利•普呂多姆的研究為例:過去曾有人評論他的詩歌過于傳統(tǒng),缺少20世紀的時代氣息;肖淑芬則認為,這位首輪獲獎的作家,開啟了20世紀一個重要的國際性的文學主題——孤獨,這與后來加繆的“局外人”有著某種精神上的內在聯系;與薩特的《禁閉》有著哲學層面上的相通;與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有著共同的希冀。就這樣,她對獲獎作家的大量作品細細地咀嚼,提出了自己見解的獨到之處。第三,相關研究。本書在廣大未獲獎的作家作品的語境中來研究獲獎的作家作品,這就大大提高了作家作品分析的深度。例如:談《百年孤獨》時,涉及其與《堂吉訶德》的承繼關系;研究奧尼爾筆下的瘋女性時,又以吉爾曼等人筆下的瘋女性為參照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