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問題研究是一門年輕的綜合性學科,具有顯著的跨專業(yè)特征和現實傾向。一方面,國際關系理論通過不斷借鑒、吸收和融合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哲學和軍事科學等相關社會科學學科的理論方法,得以建立、發(fā)展和完善。所以說,國際問題研究學科的發(fā)展離不開國家整個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繁榮程度。另一方面,國際問題研究學者的學術興趣和視野,總是受到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影響和局限。無論學者們怎樣竭力保持研究的科學性和學術態(tài)度的中立,這門學科的整體發(fā)展方向都與國家所面對的外部局勢、所處的國際地位和對外交往的政治需求息息相關。國際問題研究學科的命運總是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是改革開放為中國高校國際問題研究學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國從1978年開始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改革,極大地解放了高校的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也為國際問題研究的學科發(fā)展開拓了無限的空間。尤為重要的是,與對內改革同步進行的對外開放,給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題,給學科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一個對外開放的中國如何認識和看待外部世界,我們曾經的意識形態(tài)敵人甚至戰(zhàn)場對手如何看待中國?中國如何處理美蘇對峙、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臺海危機、中美關系波折等重大外部挑戰(zhàn)?如何利用經濟全球化和發(fā)展機遇期,加速中國國力的復蘇和增強?外交,國之大事也。這些重大問題30年來都吸引和鞭策著幾代高校國際問題教師和學者。近兩年來,隨著中國崛起的態(tài)勢日益明朗,中國應該如何認識自己過去的發(fā)展,如何定位自己的未來角色,如何回應國際上的要求和期待?種種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也使一個處在開放時期和崛起時代的中國對于國際問題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有更迫切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梢哉f,是改革開放的輝煌時代鑄就了國際問題研究的黃金歲月?;仡?0年國際問題研究學科的發(fā)展,在理論研究方面,對于西方理論的引介和揚棄已經得以深入的展,理論建設的主體意識早已成為共識,關于建立“中國學派”的探索已經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在國別區(qū)域研究方面,一些傳統(tǒng)的研究領域已經自成體系,隨著國家交往范圍的擴展,研究的視野還在不斷 拓;重大國際問題研究緊密地追蹤著國際政治的變化,許多問題的源流得以厘清,為國家的決策和民眾的認識提供著智力支持;中國外交和大戰(zhàn)略研究更是碩果累累,不同的學術觀點于此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