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經濟史曾是國人關注的研究領域。在確定中國社會性質的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和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中,經濟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過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尋找救國道路時曾受到這些研究成果的啟發(fā),而站得更高,并在觀察革命的根本問題時,能從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準確地把握國情,科學地作出判斷。所以,要知道中國何去何從,就離不開中國經濟史研究,過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新中國成立以后,因為學習和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需要,某些經濟史領域,如中國古代史分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等課題,在一些重大的學術討論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雖然這些學術問題的理論思維受到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強烈影響,但仍不能否認其振聾發(fā)聵的作用,令學術界“悟諸未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