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智運教授交給我厚厚的《大學教育哲學》原稿囑為寫序時,我頗感為難?!暗揽傻溃浅5馈?。哲學是屬于不可編碼的知識,要有悟性才能領會,而我的悟性思維很差,見到形而上的尖端“哲學”心里就發(fā)怵。雖也曾掛名指導過研究生幾篇屬于教育哲學的大學理念的學位論文,實際上是“教學相長”的成果。而劉教授大作即將交付出版,索序甚急,又容不得慢慢品嘗,以達到心領神會,只能草草翻閱,淺嘗輒止。好在劉教授這部專著,不像有些哲學家的著作那么玄奧難懂、晦澀難讀;而是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探索與提升,文筆流暢,并無晦澀的話語。這也是這本專著有別于一般哲學著作的特點之一。文如其人。劉智運教授一生生活經驗豐富:既涉足軍旅,又長期在大學從事過行政、教學、科研工作。離休之后,舌耕、筆耕不輟,收獲甚豐。他的論著,遍及教學與學習理論、教育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教育以及教育哲學諸多學科領域。繼2005年出版四十多萬字的《高等學校教育評估與督導概論》之后,現在又將出版這部三十多萬字的《大學教育哲學》。經驗豐富,視野寬闊的特點,也體現在這部專著之中。這部專著,既不像約翰·S.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那樣,以“高深學問”為邏輯起點,用演繹的邏輯方法,逐步展開;也不像一般教育哲學著作,從各個學派的歷史比較到當前人們所關心的現實問題,從抽象到具體或從具體到抽象,形成層次分明的體系;而是根據當前高等教育界所討論的熱點問題,逐一闡述有關的理論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將歷史與比較貫串其間。每個問題的論述,都可以獨立成篇。這部專著的又一個特點是中外古今,繽紛并陳。既追蹤中外古代的教育哲學思想,又面對當前現實的理論問題。例如,在“新世紀大學教育思想的轉變"中,就涉及“知識經濟對大學教育的導向”、“加入WTO對大學教育的挑戰(zhàn)”諸多前沿理論問題。正如作者在“緒論”中所言:“從大學教育的實際出發(fā),廣征博引各家學說,對大學教育中的根本問題,進行理論研究,上升到哲學層面,進行新的概括和說明,用以指導大學教育。這既是大學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哲學的延伸和發(fā)展?!币虼?,不能以傳統(tǒng)的教育哲學的框架來評價這部專著,也讓像我這樣缺乏悟性思維的讀者能夠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