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國與古希臘的差異,不但是理論上的,也源自身體感受的方式不同?!渡眢w的語言》從古中國和古希臘醫(yī)學的歧異出發(fā),闡析了古代中、希兩大文化的身體的“表現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對人類存在真相的探求。歧異之一在于“脈”。古中國與古希臘的醫(yī)生最后都以手腕為診斷的部位,兩個文化的醫(yī)生把手放在類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別。古中國的“切脈”與古希臘測量脈搏的差別在哪里?歧異之二在于“觀察的方式”。古希臘醫(yī)者著迷于肌肉的身體,探究著人體器官被創(chuàng)造的目的;古中國醫(yī)者則在觀察臉部表現所反映的內在感受與意向,探索體內變化所流露的皮膚色澤,思索色澤中深沉的意蘊。歧異之三在于中、希醫(yī)學對“血液”與“風”(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醫(yī)學皆將血液視為生命的來源,但對“放血”療法,態(tài)度卻大相徑庭;在古中國,從漢代到清代的醫(yī)籍里,“風”持續(xù)性地扮演著人類疾病的主要來源,而在古希臘,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風”卻主要指體內氣息、內在力量或靈魂。這些差異顯示了什么意義?以上便是《身體的語言》全書要旨。據此,作者提出以下這個建議:比較研究身體認知的歷史迫使我們不斷重新檢視我們認知與感受的習慣,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體驗這個世界。在本書中,作者還提供了大量的圖片,讓我們得以直觀地體驗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醫(yī)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