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生活時尚體育體育理論及教學自行車運動的科學與實踐

自行車運動的科學與實踐

自行車運動的科學與實踐

定 價:¥35.00

作 者: 李之俊 主編
出版社: 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百科

ISBN: 9787543938830 出版時間: 2009-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大32開 頁數(shù): 357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自行車運動的科學與實踐》是由從事體育科研領域中的研究員、教授等,根據(jù)各自長期從事自行車運動科研實踐的研究成果,同時參考大量中外文獻編寫而成的一本學術性著作。《自行車運動的科學與實踐》注重理論知識、文獻綜述與實踐結(jié)合,著重對自行車運動的最新研究進展、最新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綜述與評述,使用與項目相關的經(jīng)典圖表、專家學者觀點與著名教練員論述,使讀者對自行車運動科學研究領域的發(fā)展現(xiàn)狀有一個基本了解。全書共分10章,內(nèi)容涉及自行車運動人才選拔及其標準模型、運動員有氧與無氧運動能力及其測評、運動員體能訓練、SRM系統(tǒng)的介紹與實踐應用、運動員肌肉系統(tǒng)功能、運動員營養(yǎng)與體能恢復、女子自行車運動員特點、高原訓練、運動訓練的科學監(jiān)控與實驗室評定等,可供自行車運動教練員、體育科技人員、體育教師,體育管理干部閱讀借鑒。

作者簡介

  李之俊,1952年生,廣東三水人,研究員,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運動能力綜合評定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扼w育科研》主編,中國運動醫(yī)學學會常委,《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編委。主要研究領域: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tài)的診斷與評定、高原訓練的理論和實踐、運動與適應、運動員心臟研究等。完成國家科技部“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tài)診斷和評價系統(tǒng)的研究與建立”,國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賽艇運動員疲勞診斷與體能恢復指導系統(tǒng)”,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項目“自行車運動員專項體能測試評定系統(tǒng)的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課題30多項,發(fā)表學術論文50多篇。榮獲國家體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國家體育總局“備戰(zhàn)26屆奧運會科研公關和科技服務”一等獎,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等獎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自行車運動員的肌肉系統(tǒng)功能
第一節(jié) 肌肉生理
一、參與自行車運動的肌肉
(一)下肢肌肉的活動特征
(二)腹部、背部和上肢肌肉的活動特征.
二、肌纖維類型及其募集
(一)肌纖維分類及其生理生化特點
(二)肌纖維的百分比
(三)肌纖維的募集
三、肌肉力量與肌肉耐力
(一)肌肉力量
(二)肌肉耐力
(三)肌肉力量與耐力之間的關系
四、肌肉疲勞與乳酸
(一)肌肉疲勞
(二)乳酸的生成及其作用
第二節(jié) 影響肌肉功能的因素
一、騎行姿勢
二、座位高度
三、坐管角度
四、踏蹬頻率
第三節(jié) 肌肉力量及其評價
一、肌肉力量的重要性
二、發(fā)展肌肉力量的生理學基礎
(一)肌肉適應能力
(二)肌肉肥大
(三)肌肉最大力量
(四)肌肉最大功率
(五)肌肉力量耐力
(六)肌肉力量維持
三、肌肉力量的測試與評價
第四節(jié) 小結(jié)與展望
第二章 自行車運動員有氧能力及其測試與評定
第一節(jié) 自行車運動員有氧能力的生物學基礎及其研究進展
一、有氧能力與心肺系統(tǒng)
(一)每搏量和血容量
(二)耐熱和散熱
二、有氧能力與肌肉系統(tǒng)
(一)肌纖維類型及募集
(二)毛細血管密度
(三)肌球素水平
(四)氧化酶活性
(五)肌肉離子泵的調(diào)節(jié)
(六)骨骼肌緩沖氫離子能力
(七)高能磷酸鹽儲備
三、有氧能力與代謝系統(tǒng)
(一)能量代謝
(二)騎車效率與騎車經(jīng)濟性
四、小結(jié)
第二節(jié) 自行車運動員有氧能力的訓練
一、少年運動員有氧耐力開始訓練的時間
二、女子青少年運動員有氧能力的特點
三、一般有氧耐力和專項有氧耐力安排
四、有氧耐力的訓練
(一)持續(xù)訓練法
(二)間歇訓練法
(三)高原訓練
五、小結(jié)
第三節(jié) 高水平自行車運動員有氧訓練方案的優(yōu)化
一、研究內(nèi)容
(一)運動強度
(二)持續(xù)時間
(三)間歇恢復時間
(四)組數(shù)和頻率
(五)騎行頻率
(六)恢復方式
(七)成績模型的建立和應用
(八)其他
二、小結(jié)
第四節(jié) 自行車運動員有氧能力的測試評定方法
一、最大攝氧量
(一)直接測定法
(二)間接測定法
(三)在實踐中的應用
二、最大攝氧量強度
三、最大攝氧量強度持續(xù)時間
四、無氧閾法
(一)乳酸無氧閾測定法
(二)通氣無氧閾法
(三)心率無氧閾法
五、小結(jié)
第三章 自行車運動員無氧能力及其測試與評定
第一節(jié) 自行車運動員無氧能力的生物學基礎及其研究進展
一、無氧能量代謝系統(tǒng)
二、無氧代謝能力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jié) 自行車運動員無氧運動能力的檢測與評價
一、非乳酸性無氧能量
二、運動員非乳酸無氧運動能力的評定
(一)馬格利亞階梯實驗
(二)磷酸原能商法
(三)10 s最大負荷測試法
(四)30 m跑測試方法
(五)耶格15s縱跳
(六)縱跳實驗
三、乳酸性無氧能量
四、運動員乳酸性無氧運動能力的評定
(一)30s最大負荷測試方法
(二)60s最大負荷測試方法
(三)wingate無氧測試
(四)改良的Wingate無氧測試
(五)120s最大測驗
(六)耶格60s跳
(七)最大累積缺氧量測驗
第三節(jié) 自行車運動員無氧能力的訓練
一、自行車運動項目的供能特點
……
第四章 自行車運動訓練的科學監(jiān)控
第五章 自行車運動員的體驗
第六章 自行車運動員的營養(yǎng)與體驗恢復
第七章 女子自行車運動員特點
第八章 SRM系統(tǒng)在自行車運動訓練監(jiān)控中的應用
第九章 高原訓練與自行車運動
第十章 高水平自行車運動員的選材標準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