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特有的教育機構,它起始于民間講學。有學者將其源頭追溯至漢代私家講學之精舍與精廬;然就藏書條件、建制以及習業(yè)風尚而言,真正意義上的書院始于唐而盛于宋,這幾乎是上世紀以來的定論。書院盛于宋,“天下四大書院”之說即是一標識,而更為實質性的內容是書院數(shù)量的增多、地位的提高以及書院制度的確立,特別是后一點所涵蓋的基本規(guī)制,成為后世書院仿效的典則,“鵝湖鹿洞之風”成為書院講學精神之凝聚。宋代書院已有官學化的傾向,此一傾向至元代不斷傳衍,理學之傳播與書院之發(fā)展同步。明代是書院的繁榮時期,其中有兩個趨向最為突出,其一是書院講習中王學的流行以及講學面向民眾的取向;其二是晚明結社背景下書院參與政治的風氣。東林書院在風雨如晦之際,開創(chuàng)講習新傳統(tǒng)。清代書院尤為普及,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書院網絡,今日每論此期書院,必提及詁經精舍、學海堂、龍門書院、南菁書院等推進學術之書院,然有清一代,大多數(shù)書院以舉業(yè)為講習之重心,書院之生徒與其他讀書人一樣,徘徊在舉業(yè)與詩文學問之間。至清末,科舉革廢,與其密切相關的書院被朝廷下令改為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