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燕的“侃電視”系列著作涉及電視行業(yè)的方方面面,從編導藝術到節(jié)目主持,到市場運作,到電視作品的感染力,再到視覺藝術理論的運用及各類電視作品的評論和批評,十分周全。再看內容,這個系列雖然名為“侃”,但決非“侃爺”之“侃”或“侃姐”之“侃”,海闊天空,亂“侃”一氣,而是“侃”到了點子上,既有思想性、可讀性,也有一定的學術性。從即將出版的《三侃電視——電視編導的專業(yè)思維與修養(yǎng)》來看,曾海燕將國內外學者關注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如圖像理論、文學性理論、讀者反應批評理論、接受美學、外國文學批評理論等,靈活應用到她對電視行業(yè)一些實踐問題的看法上,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在這部書稿中,無論是關于編導工作的專業(yè)思考,還是關于電視制作特色化的探索,或是從影視文學的通俗性中受到的啟發(fā),抑或對強化編導藝術修養(yǎng)的人文素質的要求,都體現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給曾海燕在電視行業(yè)問題上的思考所帶來的深度和活力?!度╇娨暋穼o予讀者這樣的啟示:電視的編導和制作是一門藝術,必須抓住電視的圖像性特點,以優(yōu)化的流動性圖像和圖像語言提高電視的藝術型;特色化是電視節(jié)目的生命力,也是衡量電視藝術成就的重要標準之一;電視作為大眾傳媒必然要抓住廣大觀眾,也就是要有通俗性,但通俗性不等于“俗”性或“媚俗”,實際上是雅俗共賞,發(fā)掘共同的人性;人文素質對于電視工作者至關重要,不懂曹雪芹,不懂莎士比亞,是搞不好電視的,即使你搞的是有關財經或自然科學的電視節(jié)目,也不能不加強人文素質,思考一下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和故事,也許能使財經或自然科學節(jié)目搞得更好,因為任何電視節(jié)目都涉及到人或人對問題的看法,也是做給人看的。我想,曾海燕的這部書稿能夠給人帶來的啟示是有意思而意味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