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書中,我們最突出強調的、也是全書精髓的內容有三:第一,審美現(xiàn)象的要義…感受與意義。美學涉及的是感受,而不是理性。美學的對象是一種感性生活,通過(主要是)視覺、聽覺與世界打交道的生活,情感是它的主要內容。而這種感性生活的目標則是意義,感受和領會意義。這種感性不是用來作本能的生物性選擇和逃避,而是用來體會各種意義的。審美是一種通過感受,而不是觀測、實驗、計算、推導,來獲得意義的活動。第二,一種建立在藝術語言基礎上的藝術審美觀念。這也是現(xiàn)代美學的觀念。藝術是審美的主要對象。對于藝術的審美有各種不同的途徑,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這種審美活動必須建立在對象的具體性的基礎上,即具體的藝術語言基礎上,否則是空洞的和無效的。對于繪畫作品,我們首先要面對和搞懂的必然是色彩、線條和形狀的語言,而不是人物的表情如何生動,動物的形象如何活靈活現(xiàn),或者環(huán)境氣氛如何真實。后者是前者的效果。而美學要關注藝術的根本。第三,中西方美學的深刻區(qū)別。西方美學是不斷發(fā)展的美學,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后人對前人的超越;西方美學受到合法性的要求,全面的體系性建構是其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美學是對一些核心主題的不斷領悟,它在語言和精神實質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它不以發(fā)展作為標尺,也不以形而上學的建構為己任。后人要做的不是超越前人,而是對前人提出的一些永恒的話題擁有自己活的理解,從而加深對最古老的本源性思想的體會。中國美學的過程是不斷地保留和增厚的過程。了解了這一點,就能夠了解中國古典美學缺少體系性著作,多斷片式文本的原因,也能夠了解很前衛(wèi)的西方思想會在很古老的中國經典中發(fā)現(xiàn)精辟見解和思想光華的原因。我們也能夠因此明白,在西方思想受到形而上學深刻糾纏之時,中國的哲學和美學應該貢獻的是什么。美學并不僅僅是一門知識。我們希望,對美學的學習能夠成為對一種生活方式的學習。美學要求我們首先擁有對自然和藝術審美的記憶和積累,但是在學習美學之前,如果我們真有這些積累的話,它們也可能僅僅是一種沉睡著的東西。美學能夠喚醒這些沉睡的寶貴財富,讓我們擁有的情感方面的潛能得以發(fā)掘。希望通過美學的學習,我們能夠增加對于人和人的生活,以及人所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的熱愛,提升我們的情感能力、趣味和生活品位。但愿《現(xiàn)代美學導論》能夠為讀者享受到這些好處提供一條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