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典邏輯叫名學,也可稱作辯學。我國古代社會,和古希臘一樣,在輝煌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的家園中,開滿了豐富多彩的邏輯智慧的花朵。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都各有自己的邏輯,名家辯者(在中國古代,名家又稱作辯者,他們是一批以辯論為職業(yè)的人,在辯論中顯示出杰出的才能。名家即我們現在所稱的邏輯學家)輩出,一群極為聰慧、十分有趣、同時又閃耀著理性之光的“辯者”,精于邏輯,能言善辯,為我們留下非常寶貴的邏輯著作或資料。特別是墨家作為一個學派,依靠集體的智慧撰寫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墨經》,其中包含著相當豐富、系統(tǒng)的邏輯思想。從戰(zhàn)國時期至西漢前期,這是中國古典邏輯發(fā)展的鼎盛階段,在這一時期,儒、墨、道等學派相繼出現。學派之間互相爭論、互相批判,這種“相訾(相互詆毀)”“相應”的風氣孕育著名辯思潮的發(fā)展,直至惠施、公孫龍這樣一批名家的出現,邏輯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及至兩漢,中國的邏輯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魏晉南北朝時期,“名辯”之風復又昌盛,為中國古典邏輯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歲月雖然流逝,中國古代關于邏輯思維的金言爍句和邏輯故事卻始終散發(fā)著光芒,始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成為所有時代的人類的共同財富。今日筆者撰寫《辯學金言》,意在摘取中國古代邏輯思想中的那些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智慧之花,點綴我們今天的思維園地,啟迪現代人的邏輯智慧,開發(fā)現代人的思維潛能和精神資源。為此我們從中國古代邏輯著作中選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予以注釋、翻譯和評說,有的則以故事的形式加以闡發(fā),期望能幫助讀者朋友在趣味性閱讀中領略先哲的邏輯思想精髓,汲取思維的智慧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