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定義、任務
二、口腔解剖生理學的發(fā)展與地位
三、口腔解剖生理學與其他專業(yè)課的關系
四、學習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
第一章 牙體解剖
第一節(jié) 牙的演化
第二節(jié) 牙的組成與分類
一、牙的組成
二、牙的分類
第三節(jié) 牙位記錄
一、牙列分區(qū)
二、臨床常用牙位記錄法(部位記錄法)
三、通用編號系統(tǒng)
四、國際牙科聯(lián)合會系統(tǒng)
第四節(jié) 牙的萌出
一、乳牙的萌出
二、恒牙的萌出
第五節(jié) 牙體解剖應用名稱與解剖標志
一、牙體解剖應用名稱
二、牙冠各面的命名
三、牙冠的表面標志
第六節(jié) 恒牙的解剖形態(tài)
一、切牙類
二、尖牙類
三、前磨牙類
四、磨牙類
第七節(jié) 乳牙的解剖形態(tài)
一、乳前牙
二、乳磨牙
第八節(jié) 牙體髓腔形態(tài)
一、牙髓腔各部分名稱
二、恒牙髓腔形態(tài)
三、乳牙髓腔形態(tài)
第二章 口腔、頜面部與頸部解剖
第一節(jié) 骨與關節(jié)
一、骨
二、顳下頜關節(jié)
第二節(jié) 肌
一、表情肌
二、咀嚼肌
三、頸部肌
第三節(jié) 血管
一、動脈
二、靜脈
第四節(jié) 淋巴結和淋巴管
一、環(huán)行組淋巴結群
二、縱形組淋巴結群
第五節(jié) 神經
一、三叉神經
二、面神經
三、舌咽神經
四、舌下神經
第六節(jié) 口腔、頜面部與頸部局部解剖
一、頜面部局部解剖
二、口腔
三、口腔、頜面部蜂窩組織間隙及其連通
四、頸部局部解剖
第三章 白腔生理
第一節(jié) 牙體解剖形態(tài)的生理意義
一、牙冠形態(tài)的生理意義
二、牙根形態(tài)的生理意義
三、髓腔解剖的生理意義
第二節(jié) 牙列
一、牙列分型
二、牙列的大小
三、牙正常排列的傾斜規(guī)律
四、牙列的猞面形態(tài)特征
五、牙列與頜骨的關系
第三節(jié) (牙合)
一、牙尖交錯(牙合)的咬合接觸特征
二、牙尖交錯(牙合)的形態(tài)學分類
三、不同發(fā)育階段的牙尖交錯(牙合)特征
第四節(jié) 頜位
一、牙尖交錯位
二、后退接觸位
三、下頜姿勢位
四、前伸(牙合)頜位與側驗頜位
第五節(jié) 下頜運動
一、下頜運動的形式及運動范圍
二、下頜運動的控制因素
第六節(jié) 咀嚼功能
一、咀嚼運動過程及其生物力學杠桿作用
二、咀嚼運動的類型
三、咀嚼運動中的肌電圖
四、咀嚼力、(牙合)力與咀嚼效率
五、咀嚼與牙的關系
六、咀嚼過程中口周組織的協(xié)同作用
七、咀嚼對(牙合)、頜、面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第七節(jié) 口腔的其他功能
一、吞咽功能
二、言語功能
三、分泌唾液的功能
四、感覺功能
參考文獻
學習要點
口腔醫(yī)學技術專業(yè)學習要點
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學習要點
實訓
實訓一 離體牙牙體形態(tài)觀察與測量
實訓二 三倍牙牙體形態(tài)描繪
實訓三 標準放大三倍牙體雕刻
實訓四 標準一倍石膏牙牙冠雕刻
實訓五 一倍蠟牙冠雕刻
實訓六 一倍蠟牙冠滴蠟塑形
實訓七 髓腔觀察
實訓八 口腔、頜面、頸部解剖標本觀察